首页   其他   人人都会犯错
人人都会犯错
1459
人人都会犯错

本文取自于《错觉:不要被生活欺骗》

1、90%的人都会犯错

是的,伊薇特·克卢蒂医生做了一回无辜的牺牲品。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此言着实不假。在大多数的事故背后,我们总是能发现人为失误的因素:飞机坠毁(70%),车祸(90%),工作场所的意外事件(也是90%)。任何你所能想到的事情,通常也大都如此。既然错误大多可以被归因于“人为失误”,人们的探究往往也就此打住了。然而,事情本不该如此—至少为了真正减少失误,你我也该进一步探究下去。

许多时候,犯错的原因并非出自个人,至少不能完全归于个人。在看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时,我们都会受到一些固定的偏 “无辜”一词对应的英文为“ignorance”,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说该医生“无辜”,一是说肇事者“无知”。—译者注

2、无论好坏,我们都要承受

由于这些偏见的存在,我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间陷入错误的泥沼。比如,习惯使用右手的人,在进入一幢建筑物后,会倾向于右转—尽管这么走不一定是最近的路线。而大多数人,包括左撇子,都会对数字7和蓝色存在不自觉的偏好。我们还都会受到自己对事物的“第一印象”的摆布,也不愿意去更改在回答问题时给出的最初答案—尽管有许多研究表明,修正答案往往能够取得更佳的效果。

“态度”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且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人们偶遇一个陌生人,随后被告知那人的职业。如果被告诉说,那人是一名卡车司机,人们会说他看上去有点儿胖;当

被告诉说,那人是一名舞蹈演员,人们会说他看上去比较瘦。再比如另外一种情况,在一家酒店里,有一半的用餐者被告知,他们手里免费赠送的那杯赤霞珠葡萄酒产自加利福尼亚;而另外一半人则被告知,酒杯里的葡萄酒产自北达科他州。被告知酒来自北达科他州的那些人,不仅吃得少,而且会很快就离开酒店。即使那些被认为感觉并不敏锐的人群,比如农民,也会表现出同样的倾向。那些认为地球正在变暖的农民会记得,现在的气温比过去历史统计图表中记录的数字要高。而那些不相信地球正在变暖的人呢?他们记得的是,现在的气温比历史记录上记载的要低好多。在以上这些案例中,我想要告诉大家的,不是人们认为卡车司机要比舞蹈演员更胖一些,也不是说现在地球确实是在变暖(当然,如果你想拿这些事跟别人打赌的话,另当别论)。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些固有观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人们自己根本无大多数人对数字7和蓝色存在不自觉的偏好。

法觉察;我们是存在偏见的,可自己却意识不到。这种倾向一方面如此强烈,另一方面我们对它的存在又不知不觉,因此,就很难说去想办法予以纠正了。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第一印象”。近80年来,对“更改答案”问题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对答案的更改,都是将错误改为正确。有一篇评述文章广泛地回顾了33份关于“更改答案”问题的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就普遍而言,没有一个人会因为改变自己的答案,使情况变得更糟。然而,即使学生们被告知这一研究结论,他们还是倾向于坚持自己对答案的最初选择。顺便说一句,投资者在选择股票的时候,大致也是如此。即使发现自己当初选择某只股票是错误的,他们还是倾向于坚守最初的选择,有70%的情况都是这样。

如此看来,类似的偏见根深蒂固。人类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这让我们得以发挥自身的各项潜能,然而,这些品质往往又都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但足以让我们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举例来说,人类可以迅速对事态的发展作出判断。在1/10秒左右的时间内,只要一瞥,我们就能观察到一幅场景,并且通常能从该场景中得出其抽象的内涵和主旨。这种迅速观察并得出判断的能力,却不可避免地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我们会遗漏掉场景中的很多重要的细节。而问题恰恰就在于此,我们自己通常并不觉得遗漏掉了任何事情,认为看到了场景中的一切。但是,我们确实没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来自好莱坞。电影胶片是由一幅幅的独立画面构成的,然后以每秒钟24格的速度播放出来。不过,当它们被投射到大屏幕上,我们看到的就不是静止的一幅幅的画面了,而是活动的影像。当然,这是一种“美妙的错觉”,我们不仅不介意去面对它,而且还乐在其中。然而,一个类似的视觉误差却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比如医生通过观察X光片寻找机体癌变线索的时候,或者是安检人员在机场的行李中寻找炸弹的时候。而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们常常出现差错。

3、身边的环境,根本就帮不上你

简单说来,我们大多数人的身心状态其实并不处于自身感觉已经达到的那种兴奋程度。然而,我们周边的许多环境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假定,一切本该就是那种状态的。生活中,我们不停地被要求提供诸如用户名、个人身份证号、账号和密码等内容,可对于这类信息,我们的记忆力完全就是疲于应付。在一个测试中,30%的人仅仅在一个星期过后就会忘掉自己的密码;在另一个测试中,3个月后,至少有65%的人会把自己设置的密码忘得精光。尽管我们“一心多用”的能力非常有限,可是,需要一心多用的工作却总是在把我们推向生命的极限边缘。确切地说,一心到底能几用还取决于我们具体做的是什么。但就一般状况而言,一个人瞬间记忆的极限是,同时记忆五项互不相关的事物。想想看,驾驶在一个测试中,30%的人仅仅在一个星期过后就会忘掉自己的密码;在另一个测试中,3个月后,至少有65%的人会把自己设置的密码忘得精光。

驾车时你需要记住多少东西?仪表导航系统、速度控制器、防碰撞预警装置、盲点预警装置、后视镜、给孩子准备的娱乐系统、MP3播放器、移动电话……现在的汽车配备了太多这类装置,过度分散了驾驶者的注意力,加大了发生车祸的风险。可谁应为车祸的发生负责呢—是你,还是汽车?对错误根源的这种误判,正是我们不断“重蹈覆辙”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少有人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因为我们找到的往往并非问题的真正根源。一旦出了差错,尤其是出了大问题,人类的一个本能倾向就是诿过他人。因此,要弄清问题到底出在何处,绝非总是那么轻松。如果出现的问题后果严重,可能还会有中立的调查人员来对事故做出分析。可是,调查人员自身同样会受到偏见的困扰:他们知道曾“发生过”什么。如果预先知道事件的结果,我们对事情“为什么”出错的看法,就会产生偏差—而且,经常是不小的偏差。研究人员把这种影响称为“事后诸葛”偏见。有了这种后见之明,出错的原因就不再像事前(当你身处其中时)那样不可捉摸,而是变得显而易见了。

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多的失误在事后看起来总是显得愚蠢。(当你“又”把自己锁在房门外头的时候,你的感觉是……)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的事后补救措施总是让人觉得那么愚蠢不堪。如果一个司机在必须“一心多用”的情况下,不小心动乱了仪表板上的“全球定位装置”,进而撞坏了车子,那他自己就必须要为车祸的发生负责。不过,如果想要切实减少这类事故,你觉得,咱们是应该教育很难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因为我们所能找到的往往并非问题的真正根源。一下司机呢,还是应该改进一下车载设备?本书关于“我们为什么犯错”的经验,大都来自对医药、军事、航空和金融等领域的案例进行的研究。在这些领域,失误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生命。因此,一旦出错,人们就有着更强烈的愿望去弄清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从这些错误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就我个人来说,为《华尔街日报》撰写头版头条报道,是我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最得意的时刻。我写的那篇报道的主题是,麻醉医师的安全记录。无疑,麻醉学领域的实践已从近年的技术创新中有了很大的收获。但长久以来,麻醉医师在手术室里的安全记录却一直非常糟糕。历史上,病人常会出人意料地死于麻醉环节:一些病人在手术台上被窒息而死—麻醉医师在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变得疲惫不堪,没能注意到病人身上的氧气管子已经脱落了;还有些病人因不幸吸入致命的一氧化碳而死—这种气体正是一些麻醉药物与人体发生反应而产生的。如果你觉得这些还不够可怕的话,我告诉你,许多能让病人昏迷的化学药剂非常容易发生爆炸。为了降低静电产生火花带来的危险,医生不仅要穿上橡胶底的鞋子,还要站到事先准备好的金属地垫上进行操作。可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听到“砰”的一声!病人和医生都已化为了灰烬。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那段时间,这类医疗事故频频发生,医院与公众的关系紧张(美国广播公司曾对此进行大肆曝光)。必须要有所行动了!在小埃利森?皮尔斯医生的领导下,麻醉学界开始着手处理此事。此刻,摆在这些麻醉医师面前的第一个选择就是:是想方设法压制住抱怨呢,还是彻底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他们选择了后者。医师们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其中有些,至少在事后看来,都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对医疗设备进行改进。长期以来,福特和通用是两家最主要的麻醉设备制造商。两家的产品模式大体相近,只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差别:福特生产的设备,控制阀是按顺时针方向旋紧的;而通用生产的设备,控制阀是朝逆时针方向旋紧。麻醉医师有时就会搞糊涂,自己手头的设备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去拧,因此常弄错方向。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把设备标准化。这样,大家就不需要先分辨一番再动手了。

其他的一些补救措施则看起来稍微复杂些。麻醉医师们借鉴了航空飞行手册中的方法,列出了一个手术操作步骤清单。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漏掉什么重要事项了。此外,他们还着力调整周围人看待医生的态度,改变人们头脑中医生在手术室里“无所不能”的观念,鼓励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在看到医生—尤其是麻醉医师—操作失当的时候,大胆地讲出来。这种鼓励挑错的方式,被称做“降低权威梯度”,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可以有效减少失误的方法。总而言之,这些调整就是要求麻醉医师要了解自身的局限,然后让他们做了我们大多数人很难有机会去做的事情:重新设计自己的工作环境,使之适应自身的能力局限。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过去的20年间,因麻醉致死的病人数量大幅下降,由原来的每5 000个病例出现一次,锐减到了现在的每2万~3万个病例出现一次。与此相关的治疗失当保险费也降低了—相比之下,其他内科医生的治疗失当保险费却在持续上升。对此你也许会说:“这的确太棒了!可如果不做手术的话,这事儿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希望你能看到,关系很大。

4、时刻警惕,方为上策

在得知麻醉医师采取的更多补救措施之后,我就开始看到,他们的错误和我们自身所犯错误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像他们一样,我们许多人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倾向于提高我们犯错的概率。到你家邻近的杂货店里随意转一下,你肯定能够注意到商品是如何标价的。例如桃罐头,它的标价是“每罐25美分”呢,还是“4罐1美元”?如果是后一种标价方式,你就更容易被诱导去买更多罐头,实际上,你可能并不需要买那么多。有一项研究表明,当价格被设定在与数量的乘积为整数时(4罐,1美元),而不是对每个进行单独标价(每个25美分),商品的销售额会提高32%。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多买几瓶桃罐头算不上犯了多大的过错。但是,这个例子却很能说明问题。杂货店的老板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操控了你购买罐头的数量决策。方法就是,让你的购买数量以那个数字4为“基准”。同样的效果影响着我们的很多决策,不仅是买几瓶桃罐头这样的小事,还包括很多要大得多的事情,比如说买房子。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会讨论一系列的类似错误,从在健康俱乐部选择付费方式,到排选高尔夫球棒等等。那么,怎样才算做犯了一个错误呢?我们把“错误”的定义放得宽一点,就像字典里定义的那样:错误—名词。1. 不当地理解一件事物的含义或者暗示;2.由有缺陷的判断、知识不足或是粗心导致的失误的行为或者陈述。同义词:参见失误。比如,我们会探讨,你为什么很少忘记某个人的长相,但却经常记不住他的名字;以及男人和女人分别会犯什么样的错误(你可能已经猜到了,男人和女人会犯不同的错误)。此外,我们还会研究,生活中总是出现的那些让人烦心的小事,根源到底在哪里?比如,为什么你急着想要喝罐啤酒的时候,在冰箱里却总也找不到它。我们会揭示,商业机构是怎么利用我们的某些心理或者行为倾向,并采取一些刺激手段来招揽顾客的,像是开办信用卡时让你心痒的利息率,还有那些明明知道你根本就不会用到的价格折扣。

我们还会探讨,采用何种方法可以减少犯错的机会。当然,没有什么能让人与错误绝缘。许多导致我们犯错的动机,深深地盘踞在我们的内心,想要把它们连根拔除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东西的影响,看起来确实很难被消除或忽略—你明明知道那样做是错的,但还是会情不自禁。有证据表明,这样的东西确实存在,它不仅在动辄数百万美元的谈判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在日常生活的决策中(从购买房产到购买避孕套—的确如此!)发挥着影响。有些研究人员对不同的“错误”类别进行了区分。有人区分了由战略或计划的失误导致的大的错误,和只是由于具体操作失当出现的小的失误,或者叫“过失”(比如开车的时候,想要踩刹车,结果踩在油门上了)。还有人区分了在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和作为过程结果的错误。自然,正确的操作过程,有时也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尽管这些区分都有其意义,但对于本书的研究而言,它们都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尽管如此,想要避免错误的发生,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就像前文中的麻醉医师那样,存在许多的补救措施和办法,而且有些看起来还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好好休息”对很多事情就很有帮助—尽管可能不是在你想象的那个方面。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还会让我们表现出一种无畏的冒险倾向(这就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许多赌博和娱乐场所都是全天24小时营业的)。而让心情愉快起来有助于我们少犯错误,幸福感会带来井井有条的思路,在解决问题时—不仅在市场营销、广告策划这些需要打动人的情感的领域,而且包括医药业等,需要理智地运用大脑的领域—还会给我们带来更为灵活的方法。不管你相不相信,悲观一点儿,或者说“别那么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也会有所助益,尤其是在你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候。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高人一头,而“自信过度”正是导致犯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了解事情发生的“情境”也极有必要,尤其是当你想要记住一些东西的时候。有研究表明,记忆力是再创造,而不是再生产。别管你想回忆什么事情—一张脸、一个名字、一份清单—回到它?来出现时的具体“情境”,肯定会大有帮助。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研究者让一组学生戴上“自携式水下呼吸器”到水里去学习一组单词;另外一组则留在地面上进行学习。可以肯定,那些在地面上学习单词的人,在地面环境测试的记忆效果更好;而在水下学习单词的学生,在水下环境测试的记忆效果更好。对于那些喜欢喝酒的人,这个道理同样有效—在微醉状态下学习效果更好的人,在同样的状态下接受测试,效果也会更佳。当然,很少有人需要在水里记什么东西,更没什么人非要喝到微醺才能找到那种感觉。不过,这个实验说明的道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适用的,甚至还可以在一些非常微小的时刻发挥作用。比如,如果把孩子带到昨天他刚去过的公园里,这时候让他回忆上次来时的情景,孩子的表现就比把他放到教室里提问要好得多。你可以带自己的孩子也尝试一下,看我说的是不是有效。

我们所犯的许多错误,就是由这样一些非常细微的原因造成的。我现在已经学着把它们看成是人人都会遇到的 “膝关节交锁症”,一种我们能够处理但却无法消除的弱点。不过,只要我们学会用某种方式行走,我们的膝关节就能自如伸展;如果我们用其他方式行走,膝关节的活动就会产生障碍,至少是无法活动得那么顺畅。我希望,通过下文对这些原因的探查,我们都可以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行走。通过分析哪里做得好,哪里总出问题,我们就能对自己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样,我们也就可以做更多正确的事情,避免犯错误。和圣布赖兹镇的那些地区治安员一样,我们都可以从对自身局限的了解中获益。同样道理,在微醉状态下学习效果更好的人在同样状态下接受测试,效果更佳。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资讯,请关注我们的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3rdplanetnews) 或是Telegram。如果你有什么提议的话,欢迎通过各种平台与三三联系。祝大家天天好心情,生活愉快,不要为了还没发生的事而烦恼。

“人到四十九,四地别久留”:这4个地方,最好不要久留,真有理!
“人到四十九,四地别久留”:这4个地方,最好不要久留,真有理!
本文取自于《实用心理学》微信公众号  老人常常告诫我们:"人的一生,不能浑噩度日,要找寻自己的价值。"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人,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时间、缘由或许都不一样,每个人在世界上的生活轨迹也有所不同。 有的人能够在世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名垂青史;有的人却一生平淡无奇,籍籍无名;更有甚者,一生极其失败,终日浑噩,像是来人间旅游似的。这样毫无作为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604 发布于:2023-09-17
有些话是万万不能说的,会很灵验的!不信你看!
有些话是万万不能说的,会很灵验的!不信你看!
本文取自于《实用心理学》微信订阅号 人生在世,难免因为嘴巴而吃亏,当说了不该说的话后,可能引发的后果,将是你始料不及的! 平日里,我们说话一定要特别注意,有些话是万万不能说的,会很灵验的! 乱说话可能会要命的 佛说:一句话就能毁灭一个人,而培植人却需要千语万言。 管好自己的嘴,否则,乱说话不仅会带给自己麻烦,甚至可能会要命。 看到一个案例说: 一对夫妻经常...
531 发布于:2023-09-17
这三种家庭将走向兴旺,尤其是第一种
这三种家庭将走向兴旺,尤其是第一种
本文取自于《实用心理学》微信公众号 家是什么? 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可以给你依靠,可以为你疗伤。 家是什么? 家是一辈子的安乐窝。为经营它奋斗,辛苦操劳一生! 家庭的兴旺,是我们奋斗的初衷,是我们美好的心愿,是我们毕生的所求! 疫情过后,这三种家庭将越来越兴旺,尤其是最后一种。 01 以孝为首的家庭 百善孝为先,亲情是最重! 很喜欢一句话...
551 发布于:2023-09-17
年后尽量不要让儿女从事这3种工作,钱再多也别做,坚持再久也没前途
年后尽量不要让儿女从事这3种工作,钱再多也别做,坚持再久也没前途
本文取自于《实用心理学》微信订阅号 钱再多也别做,坚持再久也没前途。 当我们培养孩子时,总希望他们能有出息,能有广阔的前程,让父母感到安心。 但如今社会上的行业越变越多,许多行业虽然表面上是一样的,其实工作性质差距很大,前途差距往往不止一星半点。 下面这3种工作,如果遇到了,就要记得告诉自己的孩子,即使再多的付出,也不要去做,因为这样的工作坚持多久都没有前途。 01 ...
586 发布于:2023-09-17
老祖宗留下10句话,说穿人性,看透人生
老祖宗留下10句话,说穿人性,看透人生
本文取自于《实用心理学》微信订阅号   人不怕失败,怕的是自己怀疑自己。 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们经过的事多,走过的路多。 留下的老话,都是对人性的总结、对人生的认识。 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01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在事情发生的时候给别人提供帮助,远胜于时过境迁后的闲话。 ...
704 发布于:2023-09-17
钱,是验证人心的最好标准!
钱,是验证人心的最好标准!
本文取自于《实用心理学》微信公众订阅号  邹韬奋曾言:“金钱往往成为真正情义的障碍物。” 钱,是感情的照妖镜,也是人品的试金石。钱真是个好东西,瞬间就能看透人心,暴露人性,测出人情到底几分冷暖。俗话说,借钱考验的是人心,还钱暴露的是人品。 借钱,可以看透人心,无偿借给你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信任,是情谊。 还钱,暴露的是人品,人品好不好,还个钱就知道了。 &nb...
1238 发布于:2023-07-07
领导一画饼,我两个月不休息
领导一画饼,我两个月不休息
本文取自于《每天学点HR》微信公众订阅号   我们的室友小熊,最近两个月都没怎么休息过。每天早出晚归不说,连周末都要躲在房间里开上一整天的线上会议。 大家有点害怕,平时一向热爱生活,甚至每天都要给自己做便当的小熊,怎么变成工作狂了? 拉住她盘问了一番,我们才知道,原来她被领导的1V1谈话打了鸡血,正准备为公司赴汤蹈火…… 01 领导一激励,我两个月...
850 发布于:2023-07-07
“不听话”,才是职场人成长的开始
“不听话”,才是职场人成长的开始
本文取自于《每天学点HR》微信公众订阅号   你的绩效怎么样?符合你的预期吗? 小北的绩效结果就在他的意料之外: 他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领导布置的任务从来不推不拒,这一年的业绩也可圈可点。本来以为他今年一定能妥妥升职加薪,结果到了年底,领导反而给一个不那么听话的同事打了A,他只能屈居B+。 就因为那位同事的项目方案被领导毙掉后不甘心放弃,跟领导据...
914 发布于:2023-06-18
此网站将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为您带来更好的服务和功能, 相关信息已注标在了隐私声明使用条款。 你是否同意并继续使用此网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