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自于《情绪自救:化解焦虑、抑郁、失眠的七天自我疗愈法》
保持无常心态,烦恼不复存在
拿我们的身体来说,看上去我们当下的身体是不变的,但事实上,我们体内的细胞组织每分每秒都在衰败和生长,这就是生老病死的无常。我们的情绪也是一样的,你体验过某种消极情绪从过去到现在时时刻刻都持续存在吗?充其量,它也只是时而或至多是反复出现罢了,因为我们没有从内心深处化解它。如果一种消极情绪出现时,我们不去阻抗纠缠,而是允许自己接纳它,那么再不堪忍受的情绪也会自然转化的。
身体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好”与“坏”或是“不好不坏”的感受,都会被依据过去的经验分门别类,于是喜怒哀乐等情绪就产生了。我们的心总是试图向外界寻求愉快的、美好的感受,来满足内心的需要,因为我们喜欢自己区分出来的“好”,而讨厌与之相反的“坏”。然而,在不断向外界的寻求中,我们发现好与坏、喜与哀、愉快和痛苦等情绪是并存的。我们获得的愉快越多,我们就会进而发现,与之相反的不愉快也在水涨船高。就像贪婪的欲望,总是让我们看到自己和别人相比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好,于是不愉快的情绪便产生了。为什么会这样?也许你会问,难道追求满足不对吗?不,这没有什么不对的。但如果过度的话,就容易丢失自我,掉进执着的陷阱中,最后伤害到自己。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老掉牙的笑话:一名男子正在路上走,看见了一名漂亮的女子,于是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该女子身上,忽略了眼前的路,结果整个人掉进了路边的水沟中。听上去,这个笑话已经没
什么新意了,但事实是,我们对各种快乐的追逐不正像这个笑话吗?我们总是不停地去追逐所谓的幸福,执着于愉快的感受,期待它会一直持续下去,结果却掉入了烦恼的陷阱中。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做一个没有情感、没有追求或是好坏不分的人。我们可以去追逐自己认为的幸福。当我们接触或获得美好的事物时,我们可以欣然地去享受这份愉快的感受,但是我们要明白,这份愉快并不是永恒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它也会慢慢消失。如果我们能带着一颗无常的心态去接受,想想看,我们的烦恼还会持续多久呢?我们喜欢愉悦的好感受,讨厌与之相反的坏感受,对于不好不坏的感受则置若罔闻。当愉悦的感受消失时,一种“失去”的新感受便产生了,这就是我们“讨厌”的坏情绪。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这种无常的自然现象,那么悲伤、痛苦的感受就自然被我们制造出来了。当我们又接触或获得了一个新的、美好的事物时,或者是久违的幸福失而复得时,我们欢欣雀跃;但接着这些事物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于无常中,于是痛苦、伤感的情绪又出现了。喜怒哀乐的情绪就是这样在我们的生命中反复上演。我们执着于自己所谓的好,希望它会一直保持不变,然而我们忽略了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流动变化的,都是无常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在生活中,我们都是依据自身的感受行事,进而诠释眼前的世界的。当心情好的时候,我们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舒服,做什么都得心应手。对此,我们通常认为,这些好的感觉都是由外在环境带来的。当心情差的时候,一切又都变得乱七八糟,仿佛所有事物都在和自己作对,于是我们又会把这种糟糕的心情,视为由外部环境造成的。我们就是这样,依据自己的感受看待眼前的一切,并且还把它视为真的。然而,我们往往并不清楚,“事物或现象”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不是它本身具有的意义,而是我们过去经验的投射。例如,也许提到棺材,你会觉得很晦气,害怕和紧张等复杂的情绪会一下子被撩起来。没错,在传统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棺材”二字都会有相同的感受。为什么棺材会让你害怕?我想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个一听就感觉晦气的、让人害怕的问题。当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时候,你也许会说:“棺材是用来装死人的,所以我会害怕。”但奇怪的是,我一个大活
人,怎么会害怕死人呢?俗话说“人死如灯灭”,死人会对活人有什么伤害呢?假如说害怕的话,那应该是活人才可怕,因为活人才会有所作为。
接着你也许又会说:“因为想到自己会死,所以就会感到害怕。”的确如此,也就是说棺材让你联想到了自己会死,所以你会害怕,这是一种原因。但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死人会让你联想到鬼魂,所以你会感到害怕。尽管在理性层面上,我们不相信这个世上有鬼,但是在潜意识里,却一直有这种阴影。我们多少都听过一些鬼怪灵异故事。设想一下,如果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身边的长者或是影视媒体给我们讲述的“鬼”,像天使一样美丽、可敬、慈爱的话,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不会对衣柜感到害怕,却会对棺材感到害怕。从本质上来说,衣柜和棺材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木料加工而成的木盒子,只因使用方式不同,就导致我们拥有了不同的感受。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即便把他放在棺材旁边,他也不会害怕,也许他还会玩得很开心。长大以后,他懂得了害怕,便会对棺材产生晦气的感受。我们需要了解,我们对事物的一切感受并非事物本身具有的意义,而是我们内在的观念。就拿棺材来说,导致我们恐惧、害怕的并不是这个木头箱子本身的意义。与其说棺材让我们感到害怕,不如说是我们所学到的对这个木头箱子的观念,让我们感到害怕。确切来讲,恐惧、害怕、烦恼等情绪都是我们学来的,其他让我们感到幸福、愉快等的情绪也一样,都只是我们内在的观念、看法导致的。
情绪来自我们的看法
任何人、事件及现象本身不会真正伤害到我们,真正伤害到我们的是这些状况背后、我们所解读的那个意义。假设有一天早晨,你正在办公室里认真专注地工作着,这时你的领导走过来,把你莫名其妙地批评了一顿,甚至还威胁恐吓你。他在对你胡乱指责一通之后就拂袖而去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你一定会非常愤怒,恨不得骂他祖宗十八代。在随后的一整天里,你可能都会陷在这股情绪中无法释怀。另一方面,你可能又会因自己没胆量反击对方而自责。究其根本,是你无法接受自己被伤害这个自我内化的事实。从情绪的特性来说,如果某种情绪没有被及时合理地处理掉,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去,时间只会把它掩藏起来。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类似或有所关联的情景时,掩藏的情绪就会像一瓶被晃动的汽水,瓶盖被拧开的刹那,气体就会跟着饮料喷涌而出。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瓶盖被打开了这件事情,而是那个被晃动的汽水本身含有碳酸成分。正如生活中令我们产生不愉快情绪的并不是那个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早已被划伤的心灵。
你莫名其妙地被领导痛批一顿之后,隔天早晨,你发现你的同事A君也无缘无故地遭到了这个领导的痛批。对此,你心中的怒火可能会被再次掀起。你也许会认为这个人简直就像只疯狗,到处咬人。你甚至恨不得揍他一顿,以泄你心头之恨。但没过几天,你得知你所痛恨的这个领导正是在那两天离婚了,而且孩子还被判给了另一方。试想一下,当你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你又会是什么感受呢?我想你的愤怒情绪会一下子就消散很多。或许你还会存在一点情绪,但我想这已完全不会影响到你了,你甚至还会升起同情之心。因此,你更不会再像之前一样,想着有朝一日如何去报复对方,因为你知道他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不是针对你,而只是针对他那时内心无法宣泄的情绪而已,所以你不会再耿耿于怀。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对我们出言不逊,我们会宽恕他,因为他是没有清醒理智的。如果一个表面上正常的人对我们这样,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愤不平。事实上,只有被情绪控制的人,才会有这种不清醒、不理智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非健康或者说一种病态的行为呢?我们会反复提到“看待问题的方式”,这并不是让我们凡事都要去宽恕、去容忍,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重新选择看待问题的方式,并且可以从更客观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现实状况令我们悲伤绝望,并且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生命的进程,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死守着令自己感到痛苦的看法和感受呢?要知道,我们的看法和感受也仅仅是由过去的世俗经验所构建的而已。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只要是有助于我们内心平静的、具有建设性的,那就是真实的。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习惯性思维导致的扭曲观念。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外界环境和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重新调整期待
如果一种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是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那我们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某种期待。我们不能和自己的身心去斗,这只会把自己搞得更糟糕。事实上,我们的身心一直以来都在竭尽所能地为我们工作。然而,当身体或心理出现状况时,很可能是我们的某种期待超过了自己能承受的程度。所以不管我们多么懂得控制,或者是意志力多么强大,当出现问题时,我们
就必须有所改变。我们可以有任何期待,并且也可以去实现它,但如果这个过程让我们感到痛苦,自己的健康也出现了问题,那还要继续坚持原来的那种期待吗?期待的背后不外乎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和快乐,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首先透支了当下所拥有的喜悦和健康,即便最后你实现了那个期待,那么你的满足和喜悦又是什么?重新调整期待不代表去做一个失败者,或是意志不够坚强,只是我们要学会遵从自然的规律。想象一下,原来的期待没有达成的话,又会怎样呢?我们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吗?无法正常生活了吗?还是会死呢?都不会。这都只是我们的一种扭曲的想法。事实上,如果一种期待给我们带来诸多困扰的话,一定说明这个期待是有问题的。如果继续坚持这种期待的话,我们就会很辛苦。我们的期待会映射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各种关系中,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压力和束缚。即便是自己的爱人或孩子,对这些最亲的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期待强加于他们。要知道这是在压迫别人,就像别人在期待你要怎么样的时候,你会有被压迫的感受。
不要以为别人没有满足你的期待,就是不尊重你或是不关心你的表现。如果别人一味地满足你的期待,也许你暂时会获得满足,但是给对方带来的一定是自我的压抑,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待遇。“尊重”和“关心”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一种焦虑、紧张的情绪。你自己曾经多少次委曲求全地满足别人,因而深感痛苦,如今却又要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他人身上,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所谓“尊重”吗?让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来满足我们的期待是一种控制,而控制终将导致对方和我们自己陷入焦虑中。我们必须要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期待,我们可以放下,可以调低,也可以转变。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明白:我负责我的期待,我的期待只是我的,别人没有义务和责任一定要满足我的期待。我期待他这样,这个是我对他的期待,他不一定跟我一样有这样的期待。我希望我的孩子做公务员,我希望我的爱人做这做那,我希望他或她怎么样,这些都是我对他人的期待。我们有权坚持自己的期待,但同样他人也有权贯彻自己的期待。
我们要明白,不是说我们为对方做了些什么,对方就一定有责任来满足我们的期待。你可以表达你的关心,但你的关心不应成为对方满足你期待的必要条件,不应让对方把满足你的期待当作对你的回报。别人可以有自己的期待,而我的期待是属于我自己的。如果一个人的期待不是他自己的,那么他也可以期待任何人来满足他。如果是这样,是不是我就一定要满足他呢?假如很多人都对我有期待,而我也必须满足他们所有人,难以想象,那样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对自己的期待负责,他人是没有义务和责任一定要满足我们的期待的。另一方面,即使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超过了自身的负荷,或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情绪,那这种期待就是有问题的,也需要重新规划。要知道,能够给自己带来心安与和谐的期待才是健康的。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资讯,请关注我们的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3rdplanetnews) 或是Telegram。如果你有什么提议的话,欢迎通过各种平台与三三联系。祝大家天天好心情,生活愉快,不要为了还没发生的事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