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自于《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
当一个人身处愤怒之中时, 她恨不得毁掉全世界。
当一个人身处愤怒之中时,她会有一种想要毁灭全世界的感觉。愤怒之火熊熊燃烧,如果真的如她所愿,能将这世界烧得片甲不留,那么她自己也会一样,被这愤怒的火焰燃烧,直至化为灰烬。
《三块广告牌》讲述的是一个少女被害后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呈现了法律、种族、人性等冲突,可以说每一个线索都独立成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有关愤怒的故事。
少女在小镇荒僻的路上惨遭奸杀,单亲妈妈米尔德雷德痛失爱女,可案发七个月了,警察却毫无线索,并且也表现得似乎要让这个案子就此翻篇。于是米尔德雷德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加上变卖的一些财产,凑齐了广告费,租下爱女被害那条公路上的三块六米多高的广告牌。每块广告牌上分别写着一句话——“爱女在此惨遭奸杀”
“凶犯至今逍遥法外”“警长威洛比你接下来要干吗?”这是母亲在愤怒和痛苦中对凶手和小镇警察局的拷问。爱女就这样被残忍地伤害了,但是除了这个结局,她什么也没有得到。她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没有人告诉她女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如何度过的。她无法将凶手绳之以法,更重要的是,无论什么都换不回爱女鲜活的生命了。她花光积蓄制作的巨幅广告牌,是她愤怒的表达。表面看,她愤怒的焦点直指小镇警长威洛比。“总得有人对此负责。”这是愤怒的母亲面对警长说出的话。即使她很清楚,警长已经身患胰腺癌,并且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她还是对恳请她将广告牌撤下的警长说:“如果你死了,那这些话对你就没有作用了。”
在那一刻,似乎在她看来,警长就是那个凶手。随着电影的推进,这位定格在“受害者”形象的母亲米尔德雷德的生活背景被逐渐拉宽,变得清晰、立体,不再狭窄单一,然后我们就能体会到,她那巨大的愤怒尽管以责问警长威洛比的形式宣泄在巨大的广告牌上,但其实这愤怒里面包含了很多很多。她恨这命运,她恨奸杀她爱女的凶手,她恨因出轨而离开她的前夫查理,她恨过分关注种族问题却在破案上无能的小镇警长,她恨七个月过去案件却仍然毫无进展的现实……更重要的,也是最深刻、最强烈的一层——她恨和女儿关系破裂的自己;她恨那个在女儿遭遇奸杀前,和女儿吵架并对她吼出“我希望你被强奸”这种恶毒话语的自己;她恨既没有借车给女儿,也没有给女儿打车钱,间接导致爱女遭遇惨剧的自己。她无数次地在午夜梦回时觉得爱女遭受这样的惨剧是自己导致的。
她可能无数次地去想:假如我可以是一个更好的、和女儿关系更和谐的妈妈;假如我保住了婚姻;假如我能够在那天借车给她,或者给她钱让她打车,或者阻止她出门;假如我没有对孩子说出“我希望你被强奸”这样可怕的话语,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如果说,米尔德雷德对警察的愤怒可以通过广告牌上血淋淋的三句话表达出来,那么米尔德雷德对于自己巨大的愤怒,是无法表达的。
她愤怒的故事,其实正在以不同的版本在很多人身上演绎。我们用对别人的愤怒,掩盖对自己更为巨大的愤怒;我们用对别人无情的攻击,来代替那些对自己的强烈攻击。愤怒这种力量是如此真切而巨大,它不可能凭空消失,如果将它视为一种能量,它必然导致某种表达和行为的产生,如果你压抑它,那么这股破坏性的力量还是会以其他方式,在别的时间地点,发出它的声音。
有的人由于长期压抑愤怒,患上了癌症,或者抑郁症。前者是愤怒被压抑得太深,所以意识已经体验不到,所以它攻击了这个人的身体;后者是愤怒无法导出,转而在潜意识里不断向自我发起攻击,这种破坏性力量是心理疾病的动因。还有很多人像米尔德雷德那样,不需要思考,不属于刻意,但是将对自己的愤怒扔出去,扔到一个可以接受这种愤怒的对象身上。从心理学来说,这种防御方式是投射的一种。既处理了愤怒的情绪,又能够让自己稍微感觉良好一些。
她对命运愤怒,但是她无法直接暴揍命运;她对前夫愤怒,但是她已经没有资格去质问或者惩罚前夫;她对凶手愤怒,但是她根本找不到凶手;她对自己愤怒,但是她又不可能动手将自己杀死。她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巨大愤怒,面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所以,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将所有怒火导向一个可以接受这种怒火的对象身上——小镇警察局,而“总得有一个人对这件事负责”,所以她缩小了范围,直接瞄准了警长威洛比。当如此多而强烈的怒火都导向了责任人威洛比的时候,对米尔德雷德来说,他死一百次都不够解恨。所以她不可能意识到这个人已经得了癌症且只剩几个月的生命,警长威洛比的悲伤现实换不来她任何的怜悯。她不是不能去悲悯,而是被愤怒给淹没了。当一个人被淹没在愤怒中的时候,她在选择(这种选择往往是潜意识完成的)一个可以投射愤怒的对象时,会毫无同情心,毫无悲悯之心,并且也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残忍、过分或者不公正。
我说这个愤怒的故事,是想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都可能是故事中的角色。我们可能是一个因无法处理愤怒而将愤怒指向他人的人,也可能是被他人当作愤怒投射对象的无辜者。但这样做同样是有后果的。当一个人被你巨大的愤怒导致的行为伤害,这个人也可能会因为你打过去的这一拳转过来打你一拳,或者两拳。电影里这份愤怒传递在各个角色之间,愤怒引发愤怒,伤害引发伤害。
而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也在到处上演。一个人挥出的愤怒之拳,最后往往也会毁掉他身处的各种关系,愤怒之火扑向距离我们最近的他人,最终也会烧到我们自己身上。
有的人常常在关系里进入这样的场景,我好像什么也没做错,但是在那个人看来却都是错的,或者我好像只做错了一件小事,但是那个人对我的愤怒却巨大到好像恨不得我立刻消失。于是我们觉得很受伤,甚至在关系中不断感到幻灭——“他不爱我,他从来就没有爱过我,我做错了什么?不过是一件小事,他却要说出那么无情和恶毒的话语,那么强烈地攻击我,如此后悔当初选择了我,恨不得我死掉。”不可否认,这种场景深深地伤害了关系中的很多人,也会毁灭掉很多关系。但是伤害你的那个人,可能就是米尔德雷德。他也许是在恨他的原生家庭,表达他过去在父母面前压抑的那么多的愤怒;或许他在恨他无法接受的自己或者命运;更多的时候,他的愤怒是来源于他对自己的憎恨、指责和攻击。
而当你身处愤怒的狂风暴雨中时,假如你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也许你体验到的伤害会略微减轻,假如你意识到了这种愤怒流走的路径和原因,那么这种感受虽然痛苦,但是不至于对你的自我造成进一步的伤害。你不会因此去怀疑自己;因此毁掉自我认同感;因此责问“我是不是真的如此糟糕”;因此有“他从没爱过我”这种想法。你会感觉好一些,他的愤怒不会毁掉你,不会引发你的愤怒和他对你进一步的伤害。
愤怒会勾起愤怒,伤害会引发伤害。当一个命运的受害者,不受控制地用他的愤怒对你施害的时候,尽量不要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施害者”。米尔德雷德的救赎,不是靠愤怒的发泄。让我们变得快乐的方式,也不是从“受害者”变成“施害者”。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资讯,请关注我们的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3rdplanetnews) 或是Telegram。如果你有什么提议的话,欢迎通过各种平台与三三联系。祝大家天天好心情,生活愉快,不要为了还没发生的事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