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给其他人所展现出来的第一印象,往往在他人对此人的评价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最早于1946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提出・阿希曾经做过一个最能说明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张写有六个形容词的表格,每个形容词都描写着假想的人的内在特质,然后让被试者说出自己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
表格分为两种,一种写着:(1)聪明的;(2)勤奋的;(3)冲动的;(4)吹毛求疵的;(5)顽固的;(6)嫉妒的。
另一种所写的六个词语完全相同,只是顺序颠倒了一下,即(1)嫉妒的;(2)顶固的(3)吹毛求疵的;(4)冲动的;(5)勤奋的;(6)聪明的。
这两种表格分别展示给两组被试者,结果这两组被试者说出的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完全相反,前一组对这个人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而后一组的评价则是消极的一一尽管他们所看到的这个人的各种特征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仅仅在于次序的不同,可正是这不同的次序影响了被试者对此人的评价,他们的态度形成都是以首先接触的印象为基础的,即使后面看到了这个人具有相反的特征,也并没能改变他们最初形成的看法。
美国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琼斯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令一组人员在开始的几个项目上做得很成功,然后成绩则持续下降;使另一组人员在开始的几个项目上做得很糟糕,而后则成绩稳定上升,但是就总体而言,两组人员在全部30个测试项目中都成功地完成了15个。琼斯让被试者分别观察了这两组人员完成项目的情况,尽管他们的总体成绩是一致的,可是前面表现好的一组却明显获得了更为优秀的评价,被试者认为这一组人员是有能力的,而另一组则获得了恰恰相反的评价。虽然后面他们表现得很好,但是也没能扭转最初给被试者所留下的糟糕印象。
这两个实验有力地表明了这样的事实,就是人在心理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先效应,最初所产生的看法后来是很难改变的。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人们在初次会面时,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人们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将这一效应应用于人际交往中,就是要我们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这又基本体现在衣着与举止两个方面。当然,还有相貌,但是相貌一般是自身所无力改变的,而在衣着和举止方面却可以有意识地表现得好一些。自然,相对于临时的准备,给人留下最佳的第一印象更有赖于平时的修养。这一效应在谈恋爱的时候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女孩不管平时多么刁蛮任性,在与刚结识的异性交往时也要注意表现出乖巧可爱的一面。
第一印象效应对管理者招聘、选拔人オ有着特殊的意义。管理者在选拔人才时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既不要因为对方相貌良好、言谈得体、举止优雅就一锤定音,也不要因为对方其貌不扬、不善言谈而另眼相待。要知道,越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越善于用华丽的外表来装饰自己。
其实,礼节、外貌与才能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以貌取人”,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是非常不可取的。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资讯,请关注我们的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3rdplanetnews) 或是Telegram。如果你有什么提议的话,欢迎通过各种平台与三三联系。祝大家天天好心情,生活愉快,不要为了还没发生的事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