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解构思与行
解构思与行
1539
解构思与行

本文取自《人的全景——弹簧人、思维体操与进步》

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仍处在茫茫黑夜中,对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的逻辑也仍有不少迷思。对此,全因模型是一个崭新的构想:它既不过于宏观,因此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又不过于微观,不至于让人陷入细节而无法看清全局。全因模型中的平衡态关乎人生命的根本目的,人一切需要与动机的出现,都源自平衡态失衡后的回调机制。因此,将平衡态作为撬动问题的支点,也许就是解构思与行的关键。

全因模型概述

在这一章,我将介绍一个简单、有效且能帮助你快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工具——全因模型。这个模型其实很简单,没有涉及过多学术研究的细节,因为我不希望你的注意力被细节分散。我们即将开始的,是一段在俯瞰视角下,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的旅程。在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存在着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亿万种生命,众多的生命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得以维系的关键是它具备平衡稳定的特性,这就像生命体之间达成的某种协议,使它们可以共处,可以存续。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平衡稳定的特性不仅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还存在于地球上大大小小结构完备的生命体中,包括我们人类。

1932年,沃尔特·坎农在其著作《躯体的智慧》中描述了我们身体中稳定的秘密,他将其称为“稳态”。面对环境的变化,我们的身体会努力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我们的各项生理指标都有这样的特性。比如体温,无论周围环境温度如何变化,我们的身体都会努力将体温维持在36°C上下。在我看来,保持平衡稳定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理指标,我们的心理指标也有同样的特性。我将坎农的生理稳态与心理的平衡稳定特性结合,建构了全因模型中的第一个模块——平衡态。人类日常的行为都有其相应的动机,而动机是因人的需要产生的。有关人类需要的心理学理论有很多,心理学家之所以热衷于研究需要,是因为它是人类一切行为和思考的起始。然而,平衡态尝试解释的,是需要产生的源头,是需要产生的原因。需要是由平衡态失衡引发的。我们由需要引发的一切行为或思考都服务于一个目的,那就是恢复和维持平衡。在这个视角下,我们的一切行为和思考就是平衡态的负反馈机制,即当我们偏离平衡时,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进而产生动机,并激发行为。这就是全因模型中的第二个模块——负反馈。我们的一生就处于不断从失衡到平衡的过程,这其中充斥着无数的决策和行为。那么,我们在制定这些决策和实施这些行为时有依据吗?有一以贯之的准则吗?如果有,是不是只要我们洞悉了一个人的依据和准则,就可以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这个人的行为?答案是肯定的。人的一切决策和行为的依据都来源于全因模型中的第三个模块——经验价值清单。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价值清单,它来源于个人的经历、体验,以及从中总结出的经验、规律,还有最终抽象出的价值观。经验价值清单决定了我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它还记录了哪些事情对我们有利,哪些事情对我们有害。若抛开生理基础,人与人之间经验价值清单的不同,就是人们在思考、决策、行为等方面产生不同的根源所在。也就是说,经验价值清单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平衡态、负反馈、经验价值清单是全因模型中的三个主模块。接下来,我们要通过两个问题聚焦人的心理,用相对微观的视角探寻两个与心理平衡密切相关的子模块。

第一,是什么引发了心理失衡?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心理需要被分为对安全感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几方面产生心理失衡,但每个人心理失衡的程度有所不同。那么,这种程度的不同因何产生?追溯其本源就会发现,它来自比较,是人与周围其他人进行比较的结果。在职场中常见的一个会导致人心理失衡的例子是分配奖金,当人们拿到的奖金数额与自己预期的差不多或比预期的更多时,就会很开心,但当得知同部门里其他人的奖金都比自己多时,马上就会不高兴。当我们比较的标准或对象发生变化时,心理失衡的程度也会随之变化。比较引发了绝大部分的心理失衡,它在一切心理需要中贯穿始终,这就是全因模型中的第四个模块——比较器。

第二,我们如何应对心理失衡?

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因此心理失衡会频频发生。不是所有的心理失衡都能用行为来迅速恢复,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人们产生心理失衡的原因并不会轻易消失,因此人们常常会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弹性解释,以说服自己,“我不比别人差”或者“我没有错”。人们会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使自己恢复心理平衡,具体方法是:自我安慰、自找理由、自圆其说、自找台阶。绝大多数人的决策失误都来源于我们应对心理失衡的惯用策略,即全因模型中的第五个模块——平衡补偿机制。值得强调的是,我认为这种弹性解释机制是由物理及化学规律激发的,所以人们很难反抗。以上就是全因模型中最重要的5个模块。从全因模型的角度看,人只有处于平衡态中才能生存,人的思考和行为就是负反馈,它服务于恢复和维持平衡态,人思考和行动的依据都来自经验价值清单,人的心理失衡大多来源于比较,人应对心理失衡惯用的策略是动用平衡补偿机制来助力其他方法。这个模型很简单,只有5个主要模块,但尝试应用后你就会发现,任何行为都可以在这个模型中找到位置。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对于全因模型的思考细节,希望可以启发读者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全因模型可以帮助人们看清自己、理解他人、洞察世界,同时它也是提升自我的有力工具。平衡态——生存还是毁灭“ 不要忘记 , 不管发生了 么 , 都要照顾好这个孩子……”亚伦回忆道,这是妻子维罗妮卡陷入昏迷前说的最后一句话。2006年10月,据英国《星期日镜报》报道,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尤马市,36岁的维罗妮卡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意外怀孕了。医生建议她流产,但维罗妮卡和丈夫亚伦都想将这个孩子生下来。由于怀孕,维罗妮卡无法继续接受化疗,随着腹中的胎儿一天天长大,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维罗妮卡全身都处于剧烈的疼痛中,为了减轻她的疼痛,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医院的医生决定让她陷入诱导性昏迷,故而有了上文最开始的那句话。然而,维罗妮卡陷入昏迷状态后再也没有醒来,两天后,医生宣布她已经脑死亡,此时她腹中的胎儿才23周。后来,医生通过呼吸机维持她的生命,直至她腹中的胎儿长到足够分娩。最终,医生对她进行了剖宫产手术,成功接生了在母亲腹中待了30周的女婴小维罗妮卡。

其实,在各国的新闻报道中还有很多与维罗妮卡情况类似的母亲,她们在失去意识后依然奇迹般孕育了新生命。她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所借助的正是人体具有的保持平衡稳定的重要特性,只要给予母体所需的营养,它就能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内环境,胎儿就能在其腹中发育生长。人体这种保持平衡稳定的特性,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详细讨论的平衡态。

需要和动机的源头

平衡态尝试解释的,是行为的起始之处,是需要和动机产生的源头。心理学家将“需要”定义为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关于需要的心理学理论有很多,例如本能理论、驱力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系列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心理学家不遗余力地研究这个课题,就是希望由此弄清人类行为的方向。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更本质的问题——是什么引发了需要?

一切要从我们的身体谈起。我们都知道,通常情况下,人体几乎所有的可检测指标均保持在特定的区间内,比如空腹血糖值的变动区间是每升3.9~6.1毫摩尔,腋下体温的变动区间是36~37°C。当某些指标偏离了变动区间时,就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可能出了问题,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有保持某种稳定状态的特性。生理学家坎农将生命体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定义为“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平衡,身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会不断地进行调整、改变,以确保整个系统保持稳定。我们的身体为了保持稳态需要做大量工作,比如保持血液中水、盐的含量稳定,保持血糖、血脂、血钙、血蛋白的含量稳定,保持体温的稳定。这些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当身体能量不足时,大脑就会通知我们向外界寻找资源进行补充,这时我们就会产生进食和饮水的需要。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能量,就会导致身体稳态更大程度的失衡。简单来说,生理需要的产生就源自生理稳态的失衡,由生理需要引发的行为就是在补充维持稳态所需的能量。然而,人的行为远非生理平衡就能决定的,心理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自己因为紧张突然说错了一句话,话音落下的同时,懊恼的情绪就侵占了思绪。面红耳赤之余,你的脑海中一遍遍地重演着刚刚说错话的场景。虽然你的脸上可能还在努力维持着不自然的微笑,但同时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心脏因慌乱和担心而加速跳动。一段时间之后,头脑中冒出一个声音:“咳!别想了!大家不会记得我刚说过什么的!”在这之后,心中的懊恼好像减轻了一些……在我看来,不仅是生理,人的心理也有保持平衡稳定的特性。生理的平衡意味着人能活下去,心理的平衡则意味着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活下去。人心理失衡的原因就是判断自己失去了竞争有限资源的优势地位。上述例子中,因为说错话后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你的心理平衡被打破,那些懊恼、慌乱、担心的情绪就是你对心理失衡的感知。与此同时,面红耳赤、心跳加速是由心理失衡引发的生理失衡(心理反应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生理反应相连)。而头脑中冒出的那个声音就是你试图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而做出的努力。尽管它不一定奏效,也许更有效的努力是在之后训练自己的临场表达能力,为重要场合做更充分的准备,但我想强调的是,所有后续的这些努力和行为都服务于一个目标——恢复平衡。

人的心理和生理相关联,并遵循着同样的法则,即不断地努力维持平衡态。我尝试将坎农的生理稳态与人的心理平衡稳定特性相结合,形成全因模型中的关键概念——平衡态。人的生存需要其各项生理和心理指标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内,这样的区间就是“平衡区间”,而人的各项生理和心理指标保持在平衡区间内的状态即为“平衡态”。我们的平衡态既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电解质等)的平衡,又包括心理指标(如安全、尊重、社交等)的平衡。通常情况下,生理平衡的指标是比较固定的数值,心理平衡的指标更多是相对值。

1. 人处在平衡态时,各项指标处于平衡区间内。

当某些指标偏离平衡区间时,平衡态就会失衡,相应的需要和动机就会产生。比如,血糖降低,属于生理失衡,人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和寻找食物的动机;在陌生的环境中与同伴走散,则是心理失衡,人就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和找到同伴的动机。同时,人体的“身”与“心”紧密相连,比如在陌生的环境中与同伴走散时,人会感到恐惧,这一心理失衡会通过生理反应表现出来,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应激类激素大量分泌和失衡的状况,进而出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等连锁反应。总结来说,我们的一切需要和动机均源于平衡态的失衡。

2. 平衡区间与生死区间

平衡区间就是人处于平衡态时各项指标所在的区间,当某一指标处于平衡区间之外时,则人处于失衡状态。一般情况下,某项或某些指标的失衡是指偏离平衡区间不远,也就是说仅仅会导致人失衡,不会导致人死亡,这时人会努力恢复平衡。人体的指标还有一个“生命区间”,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体所能承受的失衡幅度的范围。生命区间的上下界限就是人体所能承受的失衡幅度的阈值,我把这个阈值称作“生死线”。当人体指标失衡幅度过大,超过了生死线时,则可能导致生命危险。例如,人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或患上严重的疾病,又或心理长期失衡,这些都可能使人体指标持续地、大幅度地偏离平衡区间,甚至偏离生命区间,跨越生死线,直至最终死亡。我将这称为“出死入生”:在生死线之内,即可生存;超出生死线,则会死亡。

人的成长和衰老过程、青春期和孕期等特殊时期,以及行为习惯都会使人体部分指标的平衡区间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代表人体失衡。然而,突发的疾病,比如感冒、肠道感染,就是人体失衡的表现了,因为这时人体内某些指标偏离了平衡区间。一些疾病在得到恰当的处理后可以快速被治愈,人体的平衡态只是暂时被打破,病好了就会恢复,平衡区间不会发生变化。但一些慢性疾病,比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则会导致某些平衡区间长期甚至永久地发生变化。这时,虽然人体指标的平衡区间发生了改变,但各项指标仍在生命区间内,所以人能继续存活。除此之外,有些疾病导致的平衡区间改变能够被人敏锐地察觉,有些却非常隐秘。比如缺钙、缺碘、缺锌,人体在缺乏这些

微量元素的初期,我们几乎体会不到明显不适,无法察觉到自身体内已经失衡,直到更多、更大范围的失衡发生,并且有了明显的症状,我们才会有所察觉。比如,得了“大脖子病”,人们才知道自己可能缺碘了;小腿经常抽筋,人们才知道自己可能缺钙了。再如,很多癌症在发病初期都是极其隐秘的,没有典型症状,所以很多病患是在癌症已经发展到中期甚至晚期才有所察觉。这时候,身体的平衡态已经被严重打破,已经失衡的指标会不断影响其他关联指标,导致更多指标的更大幅度失衡,最后甚至危及生命。

3. 引发失衡的因素

人体是一个24小时持续被动接收信息的有机体,接收信息的途径有6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前5种是人的感官(即感受器),就是人接收种种外界信号的感受通路,比如看到大火(眼),听到不好的消息(耳),闻到刺激的气味(鼻),尝到奇怪的味道(舌),感知到各种触觉以及饥饿感等内部感受(身)。“意”是大脑对外界信息的解读,是我们了解事物意义的途径,比如父母拥抱孩子,孩子能感觉到父母的爱意。人体每时每刻都在通过上述6个途径感知变化,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失衡,从而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平衡。我将引发平衡态失衡的因素统称为“失衡源”。从来源看,失衡源可以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从属性看,失衡源可以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内部生理失衡源是代谢,如饿了、渴了;内部心理失衡源是欲望,如渴望拥有一辆豪华轿车;外部生理失衡源是从外部接收到的信息刺激,如看到一只老虎跑过来;外部心理失衡源则是比较,如心仪的异性选择了别人。

内部生理失衡源:代谢

若让一个人不吃不喝,他能坚持多久?若让一个人不眠不休,他又能坚持多久?人们的饥渴难耐、疲惫不堪其实都是由身体代谢导致的平衡态失衡。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需要消耗能量,而代谢则是能量交换的方式,日常的身体代谢会导致平衡态失衡。以饥饿感为例,饥饿感通常由血糖浓度降低引发。人的下丘脑精准地监测血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实时变化,当监测到低浓度的葡萄糖及高浓度的饥饿激素时,人体就会产生饥饿感。这时,人体的血糖浓度低于平衡区间,饥饿激素浓度高于平衡区间,这些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会引发人体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继而刺激神经产生饥饿的感觉和进食的动机,从而激活负反馈机制去获取食物。人体进食后,经过消化,血糖浓度上升,饥饿激素浓度下降,血液中化学物质的浓度都重新回到平衡区间内,这时的人体便会恢复平衡。内部心理失衡源:欲望欲望是什么?欲望中包含我们的一些愿望,还包含我们对人和事的一些要求,这些均是由各种需要引发的。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会暂时恢复平衡;当新的失衡出现时,新的需要就会产生。需要就是人们的欲望。人会同时有很多欲望,有的欲望可以立即得到满足,有的则无法立即得到满足。若欲望被延迟满足,人就会体验到压力,这就是对自身不平衡状态的觉知。棘手的工作、令人不快的人际关系、财务危机、结业考试等都是压力源,这些压力源的背后是工作晋升、受人喜爱、拥有财富、学业顺利这些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人们会把这些还未被满足的欲望暂时储存起来以缓解压力,这种机制我称之为“压力欲望库”。在储存欲望后,人们会暂时恢复平衡以正常生活,当未来出现某些机遇能满足这些欲望时,它们会一个个跳出来,并得到满足。外部生理失衡源:刺激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比如有人在你眼前挥拳,耳边传来巨大的响声,闻到了难闻的气味,这都是简单的外部互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会使人紧张,与之相应的激素会被大量分泌,从而偏离平衡区间。对于这些简单的外部刺激,人会很快做出反应,躲避危险,然后迅速恢复平衡,相应的

激素分泌也会相继恢复到平衡区间。

有一种特殊的简单外部互动——诱惑,我更愿意将其称为“唾手可得的快乐”,比如眼前的瓜子、桌上的冰镇可乐、商店里新出的科技产品等。人们原本是平衡的,但当诱惑出现在面前时,平衡就被打破了:诱惑会引发失衡。在我看来,所有能成为诱惑的事物,都是被人们喜欢过、期待过,让人们体验过快乐的事物。换句话说,诱惑均是已经被证实可以带来快感、收益的事物。而诱惑之所以会导致失衡,是因为如果放弃这“唾手可得的快乐”,人们就会感觉到“损失”,正是这种失去感打破了平衡。外部心理失衡源:比较除了简单的外部互动,人在生活中最常处理的是复杂的外部互动。仔细观察,人与外部互动过程中永远离不开的一件事就是比较。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社会比较”,说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通过与周围他人比较来定义自己在社会中所处水平的倾向。人与人之间通过比较以分优劣,人们几乎是无法抑制地相互比较,比工作、比家庭、比长相、比能力、比学识、比涵养、比格局……并且谁都希望自己是优,而不是劣,因为这就跟裁员一样,劣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

我将多种比较行为归纳成了一个模型——比较器,它管理着人的各种比较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器加工的信息几乎占据了现代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绝大部分的思维。

维持平衡态是生命的主题

有一天晚上,我照例给儿子讲睡前故事。这是两条小鱼的故事。有一天,两条小鱼在河里游,迎面游

来一条大鱼,大鱼跟它们打招呼:

“嗨,小家伙,今天的水怎么样啊?”两条小鱼礼貌性地回答:

“嗯,很好啊!”随即就游开了。过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问同伴:“水是什么呀?”

儿子笑了,这条小鱼怎么连水是什么都不知道啊!我告诉他,因为水对小鱼来说太平常了,以至它都意识不到自己就在水里。但是,水对小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水它才能存活。平衡态就跟水一样平常,以至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但它同样跟水一样重要,缺少了它我们就无法存活。平衡态就是生命的主题,我们一切需要和行为都服务于恢复和维持平衡态。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资讯,请关注我们的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3rdplanetnews) 或是Telegram。如果你有什么提议的话,欢迎通过各种平台与三三联系。祝大家天天好心情,生活愉快,不要为了还没发生的事而烦恼。

团队管理的十条核心准则:要结果,不要借口!
团队管理的十条核心准则:要结果,不要借口!
本文取自于《职场心理人际学》微信公众订阅号   1 明确的构架 任何一个部门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明确或者重新调整组织架构。架构的关键是:谁在什么位置,负责什么内容,一定要明确。 所谓“明确”的意思是:不允许两个人交叉负责!也不允许集体领导干涉!重点是不允许有模糊的领域! 出了问题,清楚谁应该承担责任。取得了成绩,谁的功劳也很清楚。 2 明...
1555 发布于:2023-01-29
人可以精,但不能阴
人可以精,但不能阴
本文取自于《实用心理学》微信公众订阅号   三分精明处世,七分厚道待人。 古语有云: “精,乃智慧;阴,乃邪恶。” 人生在世,可以适当精明,保护好自己,但千万别阴险做事,伤害别人。 如此才能问心无愧,安稳自在过一生。 01 算计别人,就是算计自己。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京城有一个洗衣匠,他的店铺生意很好,而他的邻居是一...
1204 发布于:2023-01-29
管理好一个团队,必须先消灭负能量的人!
管理好一个团队,必须先消灭负能量的人!
本文取自于《职场心理人际学》微信公众订阅号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支足球队的成绩糟糕通常要首先追究的足球队总教练的责任,一家公司业绩不好追究的应该是总经理的责任,而一个团队的绩效水平不佳那么首先追究的是部门经理的责任。    &nbs...
1314 发布于:2022-12-25
领导问“你对公司有啥建议”回答这三个字的人,都很危险!
领导问“你对公司有啥建议”回答这三个字的人,都很危险!
本文取自于《职场心理人际学》微信公众订阅号   在职场上,我们总是能遇到一些来自领导的送命题。 在吗?你觉得xx同事,怎么样?对公司有什么看法、建议? 当你遇到这些问题时你会怎么回复? 1. 小张啊!你来公司也有一段时间了,有没有什么看法、建议啊?”领导笑着问。 “没有没有,咱们公司挺好的,我没啥建议。”小张连忙客气答道。 “没事儿,说...
1317 发布于:2022-12-25
领导有这4种特征时,说明领导是小人,要懂得甄别!
领导有这4种特征时,说明领导是小人,要懂得甄别!
本文取自于《每天学点HR》微信公众订阅号 对职场上从来不缺乏“小人”,不过,如果你遇到领导是“小人”,那你就得注意了! 当领导出现以下这4种特征时,就说明领导是一个小人,我们要懂得甄别,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在职场上生存。 而做一个好的领导,就要努力做到四点:出了问题不甩锅,不奚落员工,不拿下属当挡箭牌,不占下属便宜,这4点听上去很简单,但很多人却做不到,最终成为小人。 希...
1363 发布于:2022-12-25
成年人相处潜规则: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知理不争辩
成年人相处潜规则: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知理不争辩
本文取自于《不二大叔》微信公众订阅号 印度古代哲学家白德巴有一句名言,曾经流传许久: “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是最好的美德。” 人与人交往,张开嘴巴就收不住的人,看似能说会道,其实最无成效。 能忍住口舌之欲,是成年人最大的聪明。 知人不评人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老张和发小老李相约喝酒谈心。 酒过三巡,兴致正浓,老张问老李:“认识这么久,你觉得我有什么缺点要...
1350 发布于:2022-12-25
人不开心的根本原因:智慧不够
人不开心的根本原因:智慧不够
本文取自于《不二大叔》微信公众订阅号   作家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写道: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是啊,不管你是开心还是不开心,这一分钟都会过去,与其郁郁寡欢,不如嘴角上扬。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开心未必来自于一些具体的事,而是因为智慧不够,让自己陷入不值得的痛苦里。 人之所以不开心,是智慧不够 ...
1466 发布于:2022-12-25
为什么好员工走了?(深度好文)
为什么好员工走了?(深度好文)
本文取自于《HR职场圈》微信公众订阅号 我想,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离职”这件事,要么是自己离职,要么是同事离职,要么是亲友离职——为什么会想到去“离职”? 离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制约的,有主观因素衡量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认为恰当的理由。甚至,一些很好的人才、在上司眼中很有前途的人也会出现离职的现象。 是平台不好吗?是工资不够吗?是制度不合理吗?或者说,是这个人忠诚度不...
1484 发布于:2022-11-26
此网站将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为您带来更好的服务和功能, 相关信息已注标在了隐私声明使用条款。 你是否同意并继续使用此网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