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自于《一亿赞》
–曾加
在起点无甚差异的情况下,职场“废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沉溺于“轻易获得高成就感”的事情。有意无意地寻求用很少的付出获得很大“回报”的偏方,哪怕回报是虚拟的。这种行为会提升人的“兴奋阈值”,让人越来越不容易拥有真实的成就感,而越来越依赖虚拟的成就感,陷入恶性循环。
症状轻的:沉迷于游戏(在虚拟世界中的“成功”来得更快)、某类型网络小说(意淫人能轻易获得想要的东西)。症状重甚至犯法的:沉迷于赌博(轻易获得金钱)、吸毒(轻易获得“爽”的感觉)等。
只接收“低信息密度”的信息。
只愿意接收信息密度低的信息(如不需要动脑的视频、图片,以及缺乏深度的娱乐八卦、体育新闻等),不愿意接收信息密度高、需要思考后才能吸收的信息(如课程、知识框架、分析报告等)。由于真正有价值和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是需要思考和消化的,所以如果完全隔离了这部分内容,基本也就隔离了进步的可能。
习惯用“错位成就感”麻痹自己。
这其中包含两类行为:一类是习惯于拿自己擅长的东西和别人不擅长的东西比较,从而获得“比别人强”的错觉(如和运动员比学习成绩);另一类是习惯于拿别人做事情A的时间来做事情B,来假装自己在事情B上做得好(如炫耀自己在节假日做了比别人更多的工作,但也仅仅是在节假日才如此)。
过度依赖“既有可行路径”。
在工作中,习惯了一件事情的流程后再也没想过如何改进,只会机械地重复,然后还以为自己工作充实。没有提升效率的意识,也没有剔除糟粕的意识,进而重复性工作越来越多,时间消耗也越来越多,结果往往是看上去每天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实际上不仅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进步的空间。封闭“强化学习”的通道。在学习或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只愿意执行最简单的一步,却不愿意执行接下来更为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看不写,只学不练,还欺骗自己说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天天学英语,却从不写英语文章;再比如,天天花大量时间刷知乎,却从不写答案、写总结。而实际上,这种“浅层”的学习遗忘起来极快,有时还不如不学。
不想学习时,切记推自己一把
–吴竞威
尼采曾用“酒神”和“日神”来比喻人类艺术活动的两种样式。一种是日神的“走向世界,追求成功”类的理性;一种是酒神的“走向内心,寻求超越”类的情感。从学习上来看,由于中国特殊的教育环境,很少存在只为获得个体自由、精神超越的学习。家长们送孩子们上学,除了超一线城市的一些家长确实有一些让孩子未来生活多姿多彩的需求之外,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学习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拿到更好的薪水,简而言之,就是“成功”。
“过一本线没有?能报211、985吗?要不要试试公务员考试?听说当律师钱很多,要不要试试法考?你看,邻居的孩子都出国读常青藤了……”多数家长只关注成功本身,学习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学习本身体会到乐趣,也就是“出世”的乐趣,基本是不可能的。竞争环境太过激烈,寻求日神的竞争式快感成为国人学习的普遍选择(市面上各种三天学会、教你成功的书籍大行其道就是一个侧面体现)。毕竟,把成功当作目的、学习当作手段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对很多人而言,必须要衣食无忧,或者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者”,之后才有可能将学习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只把学习当作一种工具。理解了这个“不想学习”的大背景,我们继续再来谈“如何逼迫自己学习”。的确,多数人的多数时间里,学习是被“逼迫”的,而成就感也是从逼迫自己中产生的。被“逼迫”学习的动因,往往是能得到的奖励要大大超过自己的付出,或是学习的激励点来自学习之外——要比别人强。
很少有人能单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尤其是面对艰深知识的时候。各行各业不少专家精英,也很有可能一半是因为知识本身,一半是为着让自己“脱俗”的目的而学习的。只为知识本身的学习,体现了一种“知识贵族”的态度,这一点我们也能从Top10大学中的很多学生身上看到。知识无法立刻转化为权势、财富,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本身所处的阶层不会低,或者说他的阶层流动性很高(即通过自身奋斗可以改变现阶层)——这本身也构成了社会上普遍崇拜“阳春白雪”而轻视“下里巴人”的重要原因。
从小学到大学,老师的追捧、同学的羡慕、学校的奖学金、公司的提拔……就连社交网络上,看见那个“V”字没有?那也是属于精英人士的专属奖励。从来没有领受过这些福利的人,不会学习。打小就因为学习好而获得学习福利的人,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越学好越有奖励,越奖励越有动力学习,越学习越有奖励,这就是学习的正向循环。知道学习的福利之后,我们来看看三个关于学习的常识。
一、学习的有效时间和你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你的有效时间,一天有多少呢?答案是很少很少,同时还被严重侵蚀。社交媒体、App上的文章、电脑游戏……这些信息本身不能称为“知识”,因为它们缺乏体系化和进阶性(下面会讲到)。花在这些信息上的时间,不能称为学习的有效时间。如果你一天在学习上花费了八个小时时间,同时又能做到不玩手机,学习能力几乎就超过99%的人了。这对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几乎等于脱产学习;对在校学生来说,非“自律性极强”者不能为也。而开启一段“学习”之后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若想做到熟练掌握,没有500小时极难做到。比如,零基础考过日语N2考试,天资比较好的人也需要500个小时左右;如果资质弱一点,800个小时总归没问题。而这800小时,绝对不包括你上课的时候刷手机、自习的时候打游戏的时间。想想看,如果一个人的有效时间被稀释到了原来的50%,那8小时的学习时间可能就只剩下了4小时。如果这个人不仅玩微信、知乎,还是个游戏成瘾的人,那么有效学习时间可能会稀释到每天1小时。这样别人每日学习8小时,花三个月就能考过的日语N2考试,你可能就要花个2年甚至3年。加上随着时间流逝而来的热情消退,最终往往会选择放弃。
所谓的荒废青春,就是指此类有效时间投入低到不能再低的做法。可能你会说,××也每天打游戏啊,××各种玩也能考年级第一,通过巨难的考试啊。首先,这种人毕竟是少数——我见过的学霸,大部分都是有效学习时间远超普通人的“学瘾者”;其次,人家可能确实某一天一直都在玩,但是总的有效学习时长,还是碾压了大部分所谓“学了两天”,却只能用支离破碎的片段时间来学习的人。
至于智商的因素,我是不相信的。很多人之所以相信智商决定论,是自己根本未曾努力过而已。确实存在智商更高的人,数量也不过占据了行业尖端的1%。也就是说,对剩下99%的人来说,操心智商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失去了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正向反馈。此外,很多人放弃学习知识的另一原因是——认为知识是可以随时取得的。
学生时代,听到老师上课讲了一大堆听不懂的,便告诉自己不如不听,玩手机,看漫画,等下课后自己再自学算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上课听不懂,下课也不愿意学。上课再多用一分钟就能听懂的东西,下课后花上一小时也未必能学会。在最佳的时间内如果没有掌握知识,则可能要花比最佳时间多出十倍的时间来掌握。这就是“知识相对论”的含义。虽然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庞杂的知识碎片,给人一种知识可以随取随用的假象,事实却远非如此——重要的并非知识本身获取的便捷性,而是充分地消化吸收知识所要付出的时间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时间很重要,而用来消化吸收知识的最好时期,却恰恰被很多人忽略了。
二、真正的知识没有积累到打通一关的程度,就无法进入下一关(即注重关键节点)。
只要是经历过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几门科目中,总有自己落后的一门。举个例子,假如你落后的科目是数学。究竟数学是怎么落后的呢?我们仔细回想具体的时间节点:也许是某天数学课上因为太困睡着了;也许是某天上课突然觉得数学没有那么重要;也许是请了几天假没去上课。而问题在于,接下来完全跟不上了!由于缺了某节课,你将无法接着学习——然而你却不知道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终归结为自己的智商有问题。事实上,很多人以为知识学习是这样的:A→P。你一直积累A点,原地打转,经过一段时间就能到达你想去的P点。这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我们要一把剪刀,解决办法就是买一把剪刀;我们点开一个微信公众号图文推送,它必然会传达给我们一个简短的信息。就算是你在看的这篇文章,把要点列在一张纸上,从而领悟到文章的核心内容,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然而现实中,只要是有一点门槛的专业知识,通常都是体系化的。所谓体系化的意思就是,你的学习路径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A→B→C→……→P。要到达C点,首先你必须学会B,要到达E点,你必须先到达D。你根本无法给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讲什么叫微积分,甚至无法给一个只背过九九乘法表的小学生演算两位数乘除法,更不用说分数加减乘除了。就算那个小学生懂得微积分(也就是那个P点)而被称为神童,他也是打通了从A至P的所有关键知识节点后掌握的,而绝对不是直接从A到P。如果一个人没有B的概念,就好比他连两位数加减乘除的概念都没有,他怎么可能会微积分呢?这就是知识的体系化的含义。
而这也是前面所讲的知识相对论产生的原因——因为关键位置的知识断档了,导致整座知识大厦摇摇欲坠。要补充漏掉导致的关键知识,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任务还在推进,这就意味着你要在补缺和学新的知识中“折返跑”——别人学D的时候,你在补B,还要巩固C,最后学习D。这就是为什么在义务教育的应试阶段,很多人如此惧怕数学 ,因为你错过了关键节点。套用一句文艺的说辞就是:那天天很蓝,风在吹,所有人都以为那是很普通的一天,可是从这天之后上课便开始一头雾水。理工类知识呈现体系化,那么文史哲学科呢?其实任何知识都是这样的。只是文科更需要的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到B点,积累到一定程度到C点……最终到达P点。这种积累上的差异,更难通过智力上的差距拉大,更多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不同导致的。而关键节点的概念,可是分毫不差的。
好比在生活中,如果你要去吃“寿司之神”做的料理,那么吃之前你最少要逛过10家寿司店,了解寿司的历史。否则,你和做足功课的人吃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一种感觉的寿司,尽管都是小野二郎捏的。因为,你吃不出寿司的价值。所以很多人在一个计划好的时间表上疲于应付的原因在于——缺失了关键的知识节点,而进度表却不得不推进。脱离学校的人,也许可以靠自己的内驱力把关键节点一一补齐——只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到B/C/D/……/P的节点到底是什么,更别提制订计划了。如果你能知道这种情况的严重程度就好了,也许,你能用意志力把它们补上。
三、意志力是有限度的,且意志力可能是你在学习过程中的唯一的优势。
这一节我们来谈谈意志力。毕竟你能看到这里也不容易,给你的意志力掌声鼓励。这里我主要引用罗伊·鲍迈斯特[2]的《意志力》这本书中的相关理论,它也是我非常推荐的一本书。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主要观点是:意志力的差距相较于智商上的差距会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且意志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意志力强的学生通常学习成绩更好,职场上自控能力强的人也往往更受欢迎。意志力拓宽了时间、效率这两个维度,而这两个维度直接关乎学习效果。
书中提到的关于意志力的几个真相是:
1.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制
这就意味着,意志力是可以被消耗的资源。书中甚至说,意志力和葡萄糖息息相关,人一旦饿了或者累了,就很难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也是很多人加班要喝含糖饮料的原因。另外,想想看,你在专心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同时思考一道数学题吗?不能。你的心智已经被占据了。
再比如,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们更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因为他们的意志力消耗在学习上了,在个人卫生这些事上就很难做到兼顾。
很多夫妻工作特别忙碌,下班回家很晚,经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吵架。怎么让他们不吵架呢?是让他们尽量加班,减少在一起的时间吗?并不是,反而应该想办法尽量让他们早下班。越是工作忙碌的夫妇越容易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因为他们的意志力在工作中被大幅消耗了,回家就很难再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换一份不那么忙的工作,或者争取早点下班,工作消耗掉的意志力就少了,回家后还有意志力去控制情绪。承认自己不是拥有无穷意志力的超人,甚至很平庸,或许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只有承认了意志力有限这个事实,你才会把自己有限的意志力资源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对我来说,曾经有段时间我把工作任务尽量往晚上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忙完了其他事情之后已经到了凌晨,困意来袭,那就睡觉吧——一天又一天就是这么过去的。
2.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自我监控等办法提高意志力
当前新媒体冲击下,人们沉浸于碎片阅读,不少人几近丧失了阅读长篇文章的能力(这里感谢各位的阅读),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体系化阅读、体系化学习便成了极好的意志力锻炼武器。
意志力是一种通用资源,可以通过训练提高。你可以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他事情上。写一篇长文章是一种锻炼意志力的方法;将每日有效时间尽可能提高也是一种对意志力的练习。总之,路径上可以有所取舍,但最终的目的殊途同归——形成学习效率上的巨大优势(一旦有了这个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你就已经不需要其他的优势了)。这是个好消息,不是吗?
总结:学习缺少动力时,如何“逼迫”自己学习?
第一,寻找正向激励的奖励。小到在网上撰写的文章有人点赞、有粉丝关注,大到考入名校,或是拿到只有10%~20%的人才能取得的技能证书,又或者凭借业务能力进入一家公司……要知道这些东西是带不走的,它们将成为你心里评价自我的“砝码”,给你一个“我能比别人学得好”的长期自我暗示。
第二,订立一个需要体系化的知识目标,同时做好为之投入500~800小时的准备,尽力让自己的日有效时间从4小时起步。这意味着你将真正建立起时间观念,懂得自己时间的价值,不至于花太多时间在游戏和社交软件上。要知道,越是把时间花在自己根本感受不到价值的事情上,你的有效时间越低,效率也就越低。而好消息是,你的竞争对手花在学习上的日有效时间很可能远远低于4个小时。高效学习者最在意的是时间的价值。
第三,建立一个体系化的目标,并且明确知道关键时间点在哪里。这意味着你需要把目标分解到具体的关键节点上,并且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没有体系化的计划和执行,就意味着完不成体系化知识的学习。
第四,训练你的意志力。这是不同学习者之间存在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它同时影响了时间、效率两大因素。意志力是有限的,要努力不断提高它,并花在重要的地方。有越来越多的人问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体系化目标”。事实上,我所认为的“体系化目标”,本质是具有立体化结构的目标。比如“健身”,其内涵不仅仅是运动,而是一个包含运动、意志力、睡眠、营养学、合理控制饮食、如何防止反弹、身体指标认识、补剂如何运用等多重因素的整体。而运动本身又分为有氧运动、高强度间歇训练、无氧运动等类别。再仔细划分,有氧训练可以通过跳操、跳绳、游泳等方式来实现;无氧运动则可以通过举重、固定器械等方式来达成。制订健身目标,不应该仅仅是“我要运动”那么简单,而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点亮一整棵“知识树”,知识树越成体系,就越能有效地达到目标。这些体系化目标之间,有的是紧密相连的,有的联系并不密切,但一定都与最终目标息息相关。这就是所谓的“体系化目标”了。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资讯,请关注我们的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3rdplanetnews) 或是Telegram。如果你有什么提议的话,欢迎通过各种平台与三三联系。祝大家天天好心情,生活愉快,不要为了还没发生的事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