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自于《动机心理学》
乍听上去,吉姆似乎想完成他的论文,安玛丽想减肥,约翰想戒烟,俊熙想戒掉电子游戏,汤姆想睡得少一些。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想要的不是这些行动,而是结果。吉姆并不想写论文,他只是想要写论文带来的结果,即通过文学课的考核。安玛丽并不想去健身房,至少在健身两周后是这样想的,她想要的也是结果,也就是减到她理想的体重。约翰并不想不抽烟,因为抽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他爱烟草的味道以及烟草带来的镇静感。他想要的结果是身体健康,节约开支,更受亲朋好友的欢迎。俊熙也一样,他不想戒掉电子游戏,事实上,他玩起游戏就乐此不疲。他仅仅是想要获得戒掉游戏带来的结果,即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有益的事情。汤姆也是,他仅仅是想要通过少睡三个小时,来做其他事情。但是睡眠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诱人且难以抗拒。
这种区分方式似乎很好地解释了这些例子,我们最初的疑惑也似乎完全得到了解答。然而,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我们现在还未得出应对这些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的方法,而只是处于理解这些机制的起点。毕竟,简单地区分行动和结果无法告诉我们人们是否行动的决定因素,或者是行动时间的决定因素,或者是影响最终是否行动的因素。比如,吉姆确实完成了他的论文,至少在最初两周内安玛丽确实非常勤奋地健身,俊熙确实戒掉了电子游戏,约翰也确实坚持了一段时间不抽烟。我们的思路已经在一条正确的路上了,所以让我们继续前行吧。
分清行动和结果的动机有何不同
若是将吉姆写论文这一活动与结果分开考虑,则我们可以说,吉姆之所以最终能写完论文,是因为他知道不完成论文的结果十分可怕。吉姆一旦再拖延就会无法通过文学课考核,这一后果仅促使他开始写论文,同时,后果的严重程度超过了他对写作的厌恶,并最终使他克服了这种厌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对行为本身(对吉姆来说,是写作的过程)的意愿和他对于行为带来的结果(通过文学课考核)的意愿,两者都是一个人最终是否行动的动机因素。每一个因素都有自身的拉力,若两个力是相对的,则其中更强大的因素将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但是,促使人们最终做出选择的心理机制到底是什么呢1?
结果的动机:焦虑是来自未来的使者
在权衡行动和结果时,我们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个人还未开始行动,比如吉姆开始写论文之前。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和结果都仅仅是一种将来的可能性。两者都仅是吉姆脑海中的想法,是对将来情况的估计。第二种情况是,一个人已经开始行动,投入其中,比如俊熙一直在玩电子游戏。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和结果之间产生了差异,因为这个正在发生的行动是现实的、实时的和正在进行的。行为结果却是一种可能性,也是一种对将来的预期。
对吉姆来说,写作这一行动与不完成论文的后果仅是他脑海中的可能性,并不会在当下真正地实现。我们知道,最终激发吉姆写作的动力是焦虑。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焦虑的情绪是一个来自未来的使者,它是吉姆对于行动后果的焦虑,即若不能上交论文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假定,对行动本身的预期,也存在一个未来的使者。在吉姆的案例中,这一使者表现为吉姆每次打算写论文时就会感到的恐惧2。
据此,我们可以得知,情感和情绪对一个人的动机有巨大的影响。在任何情况下,将来或者说预期发生的事情,都会通过它们被想起时引发的想法、联想和情感,对一个人当下的行为产生影响。
两种力:当前的诱惑和对后果的焦虑
在类似俊熙的案例中,对将来的预期与当下投入的活动(即电子游戏)发生冲突,我们可以想象这两种因素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俊熙已经牢牢地被电子游戏吸引,他对未来的预期很难促使他放弃玩游戏。既然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的后果(或者说做更有益的事可能带来的结果),无法让他停止玩电子游戏,那么即使这种停下来的想法经常出现,也无法让他有所改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与他当下玩游戏的体验和快乐相比,那些未来的快乐预期显得十分无力。即使是一些未来的安排的确让他放下了游戏机,比如他计划去见朋友,这就像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在截止日前开始行动,他也是在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实施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是由同一种因素促成的,即焦虑。俊熙的焦虑是爽约引起的后果,而让他放下游戏的另一件事便是他觉得非常饿。
这种情况与一项还未做的行动的情况是相似的。俊熙的故事仅仅与吉姆的故事相反,对此我们不该太感惊讶。吉姆想努力开始行动(写论文),而俊熙是想停止行动(玩电子游戏)。我们只需重新叙述他们的故事,就能看到他们相同的本质。可以说,吉姆在努力克服拖延的行为(不论这会引发其他什么活动,有可能恰好是一档电子游戏)。也可以说,俊熙在努力做其他的活动(不论他希望做什么,比如见朋友)。每一种情况都可分为两部分,即停止一种活动,开始另一种活动。时刻记住这一点是十分有用的。
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的一件具体的事情及这件事情将会产生的影响,能最有效地促使人们做出与他们当下的意愿相悖的行动。对许多人来说,他们只会在成败在此一举的时刻感受到动力,因为只有在这时,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后果。
然而,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感到焦虑。对于未完成的职责,人们总会感到焦虑(只是在最后时刻,这种焦虑感是最明显的)。我们需注意到,强烈的饥饿感与强烈的焦虑感有非常相似的心理机制,饥饿让俊熙放下了游戏去吃饭,而焦虑则让他放下游戏去见朋友。
两种动机在这里较量:活动的准备工作
正如我们在例子中看到的,许多非自愿的行为是由于一个人对行动与结果有不同的意愿:(1)要么是某个活动的诱惑超过了活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2)要么是一个好的结果激发的动力不足以消除一个人对活动本身的反感。然而,这不能解释许多不具备条件却有相同行为的情况,同样,这也不足以解释具备上述条件却没有相同行为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还未考虑许多其他的因素。
举个十分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对某一行动及该行动的结果都有十分积极的意愿。克里斯喜欢打篮球,然而,他步行三十分钟才能到篮球场。每次想打球的时候,想到要步行三十分钟,他便在沙发上无法动弹。
在这个例子中,打篮球及打篮球的结果都是克里斯想得到的。他不想要的是开始这项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不论什么样的情况,所有活动都会有这种入门障碍,这也需要一种激活能量。这种入门障碍往往会阻止一个人开始一项活动,即使这项活动是诱人的,而且这项活动的结果从长远来看是有益的。
所以,我们最好将一项活动的执行过程分为两部分,即开始一项活动前的行动和活动本身。当一项活动本身及活动的结果开始在我们的脑子里较量时,我们必须把活动开始前需要完成的行动考虑在内。这些准备活动常常是比较辛苦和消耗性的,所以它们总是成为开始一项活动的阻碍因素。
如果一项活动本身使人抵触,但活动的结果十分诱人,那么活动前的入门障碍将只会成为附加的消极因素。如果一项活动本身令人向往,但活动的结果有害,那么开始这项活动前的准备行动就能成为决定性的阻碍因素,最终让天平倒向放弃行动这一端。即使活动及活动的结果都是诱人的,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也同样能成为阻碍最终行动的决定因素。
总之,在一项活动与活动的结果之间进行一番心理较量后,胜出者必须与活动开始的准备动作这一因素再战一回合。
如果一个人努力想要停止已经开始的某项活动,则停止所需要的步骤也将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目前的情形:进入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深入分析
到此为止,我们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描述已经有了不错的进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心理上分清了每一个活动的三个部分——活动本身、活动的结果和活动需要的准备工作。最后一个因素或许会与前两个因素相悖,最终将人的决定拉到相反的方向。这一发现如下一页中的图一所示。
现在,我们似乎走到一个死胡同里,并对接下来该如何继续探索十分茫然。毕竟,按照一些一般性的心理知识来分析人类行为,比如心理斗争、心理意愿与心理障碍,只能让我们的分析走到这里。
要想更深入地理解现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对一个人在考虑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心理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决定最终行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有意识地调控这些因素,让自己更能把握行动。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资讯,请关注我们的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3rdplanetnews) 或是Telegram。如果你有什么提议的话,欢迎通过各种平台与三三联系。祝大家天天好心情,生活愉快,不要为了还没发生的事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