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一直被优柔寡断所困扰、无法将任何事情都习惯化的人才是最悲惨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就连点一支烟、喝一杯茶、决定每天入睡和起床的时间,甚至开始着手做某项工作,都离不开一个明确的意志。这种人会将大半的时间耗费在做决定或后悔上。
——威廉·詹姆斯
在第一章的最后我说过,所谓的“习惯”就是不假思索就能做出的行为。我认为,当某件事情变成了习惯的状态后,基本上便几乎不再需要动用我们的意识了,即无限接近于下意识(潜意识)状态下所做出的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不会再因为是否应该去做这件事而感到烦恼,同样也不用再面对该采取何种方法的选择。因为,所谓的“烦恼、选择”都是与意识有关的问题。
据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显示,我们所做出的行为中,有45%并非真正的临场反应,而是习惯所致。我想看到这样的结果,大家肯定会立刻提出疑问吧——我们午饭是选择吃咖喱饭还是拉面,休息日应该去看哪部电影,等等,所有这些决定难道不都是基于自己的意识和思考做出的吗?如果说习惯是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行为的话,这里的45%比例是否太过了呢?不过,确实有的人会因为选择去哪家店吃午饭而烦恼,但这些人走进居酒屋后,通常也都会说先来瓶啤酒,而不是在那儿认真地思考该喝什么。
起床后的习惯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们早晨起床后所做的事情吧。首先是从床上坐起来,然后去上厕所,洗个澡,接着吃早饭,再接着换衣服,系好鞋带出门。有的事情都像是事先决定好的,起床后的所有行为,像不像在进行一场仪式呢?一般来说,刷牙的时候要挤出多少牙膏,从哪边的牙齿开始刷,等等,都是无须我们去思考的。系鞋带时也不用去想“今天该怎样系鞋带啊”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用到意识就做完了这些事情。所以,应该没有人会觉得这种“早晨的仪式”是很困难的,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完成的。对于几乎所有的成年人来说,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了。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早晨起床后的一连串活动都是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他们无法独自去上厕所,就连刷牙、系纽扣、系鞋带这些事情也会遇到障碍,要想完成这些事情,需要极大的忍耐力。他们在准备好出门前就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意志力,也许他们会因此而生气,干脆不想起床了。然而,随着一天又一天地重复,他们自然就会越来越熟练。成年人肯定会觉得难以理解——明明都是下意识就能做出的行为,小孩为什么会觉得这么难呢?
智能手机上的滑动输入法
即使是在成年以后,也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我在考取驾照18年后,才真正开上了汽车。最开始时,仅仅是一个起步环节,我都要一步步边回忆边操作——系好安全带、踩下刹车踏板、转动钥匙、松开手刹、将变速箱从P挡调到D挡……而现在,即使我驾驶的是更加复杂的手动挡汽车,也能不假思索地开动汽车,操作自如。可是,要想说清楚这些具体的操作步骤,也是很难的。在还没有习惯驾驶汽车的阶段,我们必须集中自己的意识去开车。因此,当看到有些人能边开车边听音乐时,简直就像看到了大神一样。而现在的我,也能做到一边下意识地驾驶汽车,一边有意识地去学习英语听力教材。也许你还不会开车,不过如果你会骑自行车的话,应该也能明白我所说的这种感觉吧——很难向别人说清楚如何踩脚踏板等这些步骤,以及保持身体平衡的诀窍等。习惯于在智能手机上使用滑动输入法的人,能在不动手指的前提下,仅在头脑中回想起该如何快速输入文字吗?
做菜、驾驶汽车的梦游症患者
我还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因为害怕打碎鸡蛋,而像对待贵重的物品一样,特别紧张地将其轻拿轻放。人生中第一次煎鸡蛋时,要运用自己相当多的意识才能完成——该放多少油、该用多大的火候等。可是现在,我再也不用到菜谱上去找煎鸡蛋的制作方法了,几乎就是双手在自动进行操作。我的母亲会做各种各样的菜。哪怕是正吃着饭呢,如果邻居送来了什么食材,她也会很快用这些食材给我们做出好吃的菜来。她从不去网站上找什么菜谱,也不用计算调味料的量。据母亲说,只要一看到食材,头脑中就能立刻浮现该怎么做。而且,母亲也说自己在做菜时从未觉得很麻烦。其实,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很麻烦,是因为我们要思考一系列的操作步骤,这恰恰证明了我们在运用自己的意识。而我的母亲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做出菜来,所以她才会觉得不麻烦。
梦游症患者在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后,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起身去做菜或者开车。而且,事后也不会记得自己有过这些行为。这是因为此时他的大脑中负责监视运动的部分正处于休眠状态,而承担复杂行为的部分却处于活跃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即便没有意识,人也能做出复杂的行为。小小的蚂蚁虽然没有意识,但会拼命地去挖洞、运土。蚂蚁不需要看专业的经管类书籍,因为它们无须调动自己的干劲,就能一直工作下去。
意识是像报纸一样的东西
即便没有意识,我们也能做出复杂的行为。另外,我们平时所思考的“自己”,则属于意识的范畴。我们会思考今天想吃什么,会认为眼前的景色很美丽,也会在被他人批评以后闷闷不乐。那么,人的意识究竟为何物呢?
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在他的《你所不知道的大脑——“意识”只是个旁观者》一书中,将人的意识类比成像报纸一样的东西。比如,某个国家每天都在发生的各种事情:工厂在运转、企业在制造商品、警察在追踪罪犯、医生在做手术、恋人们在约会、电流顺着电线流动、下水道在运送着排泄物……但是,人们不能也不想了解这个国家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所以,只能将最重要的事情总结出来,为此才诞生了报纸。
人们希望在报纸上看到的,并不是昨天全国的牛总计吃了多重的草料,或者是卖出了几千头牛,而只是想在疯牛病急增的时候,获得及时警告。我们并不想知道昨天有多少吨垃圾被丢弃,而只是想了解自己家附近是否又新建了垃圾处理站。人的意识也是一样的。它并非要逐一掌握身体里60兆个细胞中发生的所有情况,或是几千亿个神经元中电信号的传导情况。大脑每秒要处理近4亿字节的信息,但其中需要运用意识来处理的信息只有2000字节而已。在下意识(潜意识)的舞台上,大脑的神经回路就如报社记者一般,在不断地收集庞大的信息,然后,就像报纸所做的那样,只将内容的摘要配送给意识。
今天早晨先穿哪只脚的鞋子
当我们没有遇到任何问题,一直重复着平日里的行为时,自己的意识是不会被唤醒的。这就好比没有出事,报纸也就没什么好写的一样。纠正盘腿、驼背等坏习惯之所以很难,就是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在下意识的状态下做出的。很少有人会准确地记得今天早晨出门的时候自己先穿的是哪只脚的鞋子。原因就在于这样的事并不需要特意动用意识来做决定,基本上都是按往常固定的顺序进行的。
脑科学家池谷裕二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因为我们总是能看见鼻子,所以就不会特别在意它”。确实,鼻子总是一直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所以只要你想看的话就能够看到。但是,它却并不属于那种肯定能登上报纸的新鲜事物。
当意识被唤醒的时候
在什么状况下,人的意识会被唤醒呢?我们以走路为例。人类全身上下共有200多根骨头、100多处关节以及400多块肌肉,而人在步行时需要调动各个部位。让机器人学会走路的难点就在于,必须将全身各个部位的力道、角度以及脚底所反馈的路面状况等信息全部写到处理程序里,这样才能教会它行走。而人在步行时,却并不会用到太多的意识,我们可以很悠闲地散步。只有踩到了某种柔软的东西时,才会唤醒我们的意识。这时,我们会惊呼:“咦?刚踩到什么了吗?糟糕!”肚子疼痛时的“报纸”
我想谁都有过上课时肚子突然疼起来的经历。平时上课时会心不在焉,不是睡觉就是乱写乱画,但是肚子疼起来的话,情况就一下子发生了变化。此时,大脑中“报纸”的标题就会变成下面这些内容传递给我们的意识:肚子感觉怪怪的,有腹痛的可能性。的确是腹痛。是昨天吃得太多了吗?离下课还有30分钟,该怎么解决腹痛的问题呢?腹痛稍微有所缓解,暂时没啥大碍。
传递过来的“报纸”数量很多,就意味着我们的意识被频繁地唤醒。因此,我们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神听讲,会感觉时间过得非常慢。因为出了事,才能成为报纸的新闻标题,同样的道理,正因为出现了不同于往日的情况,我们的意识才会被唤醒。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资讯,请关注我们的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3rdplanetnews) 或是Telegram。如果你有什么提议的话,欢迎通过各种平台与三三联系。祝大家天天好心情,生活愉快,不要为了还没发生的事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