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自于《上班路上的心理学》
在外企工作的一名白领丽人,大年初三晚上睡觉时想到几天后又要上班,心就揪了起来。这种恐惧感折磨得她连续几天半夜惊醒过来,醒来后想到又要面对那些烦人的杂事和办公室复杂的人际关系,再也睡不着。特别是想到又得天天和上司面对面,更是害怕。
某先生长假后第一天上班,早上出门时,明知道要迟到,就是赖着不想走,一会儿看看水龙头、煤气有没有关,一会儿检查所有电源插头有没有都拔掉。出门后还不甘心,为了确定家门上没上锁,又往返了两三次。上了车,心开始发慌,觉得胸闷、头晕、气短。心里明白,自己什么毛病都没有,只是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去上班。想想以前在事业单位,春节后回单位互相拜年、开开心心的;如今在外企,随时都得进入状态,把握市场动向,头脑高度紧张,总觉得休息不够……
这就是“假期综合征”。法定长假里,不少人喜欢“窝”在家里睡懒觉,想以此来弥补平日工作紧张造成的睡眠不足。照理说,觉睡足了,精力也该补足了,可长假一过,很多人却会感到精神疲惫,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工作。对于假日结束马上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许多人在心理上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就这样,出现了上述案例中的情形。
假期本来是为了让我们好好休息,以便以最好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工作的,怎么会总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缘由,一方面,是社会竞争的加剧激烈,一些人在长假后要回到竞争环境,心理压力加大,恐惧、烦躁、失眠;另一方面,一些人平时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较快,节日期间一旦彻底放松,生活节律被打破,就会造成心理和生理的不适。
医学上一般把长假综合征与“星期一综合征”归为一类,因为周一上班,很多人也会出现如此症状,只有到了星期二,才逐渐适应了正常上班的节奏。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人们往往分秒必争,聚精会神于工作和学习,形成了与学习和工作相适应的“动力定型”,把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事置于度外。轮到双休日,这些被置于度外的事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样,双休日就成为格外忙碌的日子,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待到双休日过后的星期一,必须全身心重新投入于工作和学习,即必须重新建立或恢复己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这就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现象,即所谓“星期一综合征”。
你有“星期一综合征”或是“假期综合征”吗?有两种类型的人最容易出现这种症状:一种人是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没有玩的机会,接连7天休息,放松的时间过长,第8天就收不起来。就像一根弹簧,拉得太松后恢复不了原态;另一种人是在长假中把节目安排得满满当当,结果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搞得身心疲惫,弹簧绷得太紧了,也打乱了生物钟。两种类型都不能达到休息的目的,还造成了情绪障碍,表现出来就是疲劳、烦躁、不思茶饭等功能性紊乱,对自己对工作的影响不小。
上班恐惧症的易患人群,是工作压力大的白领,曾遇挫折又自信心不强者,本身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的人等。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注意呢?
首先,长假开始时就应注意调节,事前做好过节计划。怎么过好长假要因人而异,但原则是不能破坏正常的生活节律,不可过度休息,也不可过度劳累。比如,睡懒觉可以,但不能天天蒙头大睡,比平时多睡一个多小时就应起来健健身、逛逛街。玩时不要过度,适可而止,通宵达旦打麻将,不分昼夜上网,都是不可取的。平时从事体力劳动多的人,长假里看看书,听听音乐,是很好的休息。精神压力大的白领,假日里则应多运动运动,还可以多和家人聊聊天,享受烹调的乐趣。
假期为7天,但最好从第6天开始就为后天进入工作状态热热身,不再安排出门游玩,在家理理工作头绪,思考思考问题,看看有关书籍。同时,尽量吃清淡一点的饭菜,让劳累的肠胃也歇歇。假日最后一晚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恢复工作时的起居时间,身体好自然精神就好。
无论做什么事,都重在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假期也一样。休息是工作中的调节剂,要适时地转换“角色”,在长假的最后一天,从“休闲”状态中走出来,静心梳理上班后该做的事。只要调控适当,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产生上班恐惧症。
越过“职场休克期”
小夏是个思维活跃、胸怀大志的人,毕业后很快在市晚报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不到半年他就因为另一家报社给他部门副主任的位置跳了槽,一年后又因种种诱惑跳槽到了一家公关公司。
尽管跳槽频繁,可小夏觉得自己还是没找准位置,不久,小夏总算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销售工作,因脑子灵点子多,加上工作积极肯干,认真负责很受老板器重,几年后被升为区域总监。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随着对这种工作的熟悉,他渐渐由以前的生疏、忙乱变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有了成就感后,尽管小夏其间也换过几家公司,但做的都是他已能得心应手的销售。慢慢地,他觉得自己到哪里都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那种一成不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由以往的引人入胜变得逐渐乏味而无聊起来,这种负面的思想导致他所从事的工作很难有大的突破,随着时间的流逝,职业上的停滞不前让他也一直开心不起来。小夏觉得自己以前理想中的那些闪亮的东西在一点点地被丢掉,这究竟是自己成熟了还是扔掉了自己的理想?是自己太熟悉销售流程了还是在职场打拼腻了?
小夏也想回到刚出校门的那种意气风发的时候,瞧瞧现在每天工作都很琐碎,真的有点厌烦了。小夏为此苦恼万分:“我总觉得要找一份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难,可想到当初在报社太累,公关公司太看人眼色,现在的工作又激不起我的太大欲望……我真不知道自己今后还会对哪种工作有兴趣。不仅心累,精神倦怠,对前途感到渺茫,还时常头痛头脑昏沉。好想休息一阵,可又怕由此而疏远了自己熟知的职业……”
职场中人,几乎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历来做事积极负责的你开始感到厌倦松懈;一直目标明确、踌躇满志的你开始感到前景模糊,焦虑烦闷;曾经颇具创意的你有了才思枯竭的危机;一直自信自己的能力,但几度挫折之后却失落得不行,使自己陷入职场尴尬……以致令你苦恼万分,却又找不出毛病到底出在哪儿。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你遭遇了“职场休克”。
这并不可怕,很多人都会遭遇到,只不过有的人调整得好,能缩短“休克”时间段;有的人没有察觉,或没有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长期缺血、乏氧,使自己陷入职场尴尬。遭遇“职场休克”时该怎么办?如何避免“职场休克”?
首先,要边休息边调整“休克”中的心态。
多年的拼搏使自己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太过熟悉,从而觉得缺乏新意,没有挑战性,也缺少以往那种成就感,更不会出现磨合期的快感。所以,适时地休息,调整心态,让原先熟悉的工作停留一段时间。
其次,要善于发现契机,寻找现有职业的新鲜感。
职场生涯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空间,时刻保持一种高度的紧迫感是产生新动力的源泉。有意识地接触新鲜事物,打破思维惯性,在自己工作厌烦时,利用一定的时间去反省自己以往的功过是非,就会发现其实在许多方面你可以做得更好。同时将这种反省中的所得注入到自己原有的工作中,增加一些保鲜的内容,以引起自己的兴趣。
然后,做好新工作的链接或旧工作的补氧措施。
可以趁休闲时段进行新知的充电,如读一个学位,上个培训班,或以其他方式进修,给自己的脑袋安排“大餐”。甚至可以考虑换一个工作环境,通过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机缘,寻找新的激励点,将情绪引入正轨。从而让自己具备应对新领域挑战的能力,内心的倦怠感就会自然消失。
最后,重新确立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适时摆正和明确远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冲突,注重协调自我矛盾的压榨,将消极的情绪掩藏,时刻给自己新鲜、时尚、敏锐思维作后盾。这种外在的变化会对个人的心理和情绪起到积极的影响,只有有了成就感和内心的顺畅感,你的职场才不会因各种原因而陷入困顿。
身在职场的你,无论有没有陷入“休克”状态,都要善于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给工作“找新”、“保鲜”,让你的事业之树越来越茁壮成长,繁茂常青。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资讯,请关注我们的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3rdplanetnews) 或是Telegram。如果你有什么提议的话,欢迎通过各种平台与三三联系。祝大家天天好心情,生活愉快,不要为了还没发生的事而烦恼。